該學會適老的是年輕人|新京公益
記者手記:學會適老,從年輕人開始
銀髮經濟與適⽼化建設⼀直是近年來社會關注的重點,但適⽼化的話語權,似乎並沒有在⽼⼈中。互聯⽹讓我們享受便捷⽣活的同時,也使衆多⽼年⼈“如履薄冰”,如何破解銀髮族“適⽼化”困境?值得我們深思。
在網上,有這樣一羣老人,平均年齡80歲的他們穿着校服,面對鏡頭,親切地稱呼網友們“寶寶”,同時又輸出一個又一個犀利的觀點,一反大家對老年羣體的刻板印象,讓我們看到了豁達、樂觀的多面老人。
這些視頻的拍攝與創作者,是卡爾爺爺的90後孫子陳卓。他之前是電視臺的一名編導,起初只是以記錄的目的來拍攝爺爺的日常生活,沒想到視頻在網上引起不小的關注,這幾位老人也成了年輕人的“互聯網長輩”,網友們在一聲聲“寶寶”中尋回自我。
看着幾位老人在短視頻裡談笑風生,會自然而然地認爲老人們的生活也會像視頻裡那樣無所畏懼、熱鬧非凡,但其實大部分時間,這幾位老人都很安靜,每天只有拍視頻的時候最爲活躍,聊着家常,開着玩笑解悶。拍攝結束後,回到房間,他們的娛樂活動就只剩下刷手機、看電視了。
而這樣爲數不多的娛樂,有時候也會因爲老人不懂互聯網操作變了質。有時候他們可能會遇到“點不動(屏幕)”“找不到返回”“看不清”等問題,被智能產品拒之門外。
卡爾爺爺的操作,讓我們瞬間回到小時候:“點不動,就關機”,簡單粗暴的操作,卻是他能想到最好的解決辦法。
愛麗絲奶奶,曾經養老院的院長,現在依然想要做一些事情讓自己發光發熱,她對電子產品的使用是幾位老人中最熟練的,會熟練使用不同的App,但是遇到一些流程較多的程序,她也會感到無助,甚至不敢輕易點開。總是擔心點錯什麼。她告訴我們,她手機裡有好多資料,所以她不懂的地方,她是不會輕易點開的。
還有很多類似的問題存在,很多年輕人習以爲常的符號、操作,對於老年人來說,是一道深不可測的數字鴻溝。在聊天過程中,陳卓告訴我們:“老人並不是拒絕智能產品,只是他們學習使用一個產品需要漫長的過程,如果流程稍微煩瑣,他們可能剛剛學會就忘記。”
跟着這幾位老人的節奏,拍攝他們生活的日常,彷彿時間都變得緩慢而充裕起來,在老人們的短視頻火了之後,他們的生活並沒有太大變化,如果非要說有什麼變化,那就是老人們變得更積極、更樂觀。
“即使是喪失了勞動能力的老人,也因爲找到自己的社會價值,煥發新生。”陳卓和幾位老人長久相伴下來,明顯感覺到老人們在感受到被人需要、自我價值再次得以實現之下,由內而外的變化。
當問到陳卓對於“養老博主賽道”火爆現象的看法,陳卓說:“我希望越來越多這樣的老人被看見。他們的需求也同樣被看見。他應該有各種各樣的風格,各種各樣的性格,各種各樣的愛好,去展現,去表達。”
老人們需要的不是被特殊對待,而是平等、尊重和被看見,他們依然熱愛學習新鮮事物,依然保持對生活的熱愛,這也是我們在與老人接觸後,得到最深的感觸。我們依然可以從老人身上看到生生不息。
記者 王金玉
拍攝 劉鑫 楊得超
製作 羅偉偉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