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率1/1000000,大媽活了大半輩子才知自己是“鏡面人”

電影中常有這樣的場景,目標人物左胸中槍倒下卻又意外“復活”,原來他的心臟長在了右邊,這就是罕見的“鏡面人”。他們的心、肝、脾、胃等所有臟器的位置與正常人完全相反,就像正常臟器照鏡子看到的那樣。有人說,這與胚胎髮育過程中出現的突變有關,發生率大約百萬分之一。

家住南通的劉阿姨(化姓),過了大半輩子才發現自己竟中了“大獎”,而她還被胃病折磨多年,連簡單的躺下都會讓她備感折磨。7月3日,現代快報記者瞭解到,近日,南通大學附屬醫院胃腸外科主任醫師李鵬教授團隊爲劉阿姨成功實施了全內臟反位經臍單孔食管裂孔疝修補術+Nissen胃底摺疊術。該例手術在國內外公開文獻中尚未有過報道。

“躺下就反酸、燒心,這滋味折磨我大半輩子了!”62歲的劉阿姨提起困擾她50餘年的“老胃病”,仍心有餘悸。尤其在夜間,平臥即引發劇烈反酸、燒心,嚴重侵蝕着她的睡眠。多年藥物(如蘭索拉唑)治療收效甚微。2015年,她被確診爲“食管裂孔疝”,近幾個月症狀更是急劇加重。

更讓治療陷入困境的是,三年半前的脊柱側彎手術史,以及入院CT揭示的驚人事實——劉阿姨竟是一位罕見的全內臟反位“鏡面人”。特殊的解剖結構疊加脊柱手術史,使得病情異常複雜棘手。多年來輾轉求醫,始終未能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

面對這一超高難度的挑戰,李鵬教授團隊迎難而上,近日爲劉阿姨精心制定了周密的手術方案,併成功實施了手術。這場手術堪稱一場外科領域的“鏡像格鬥”,單孔腹腔鏡技術本身就以操作空間極其狹小、器械相互干擾大、對技術要求極高而著稱,而劉阿姨內臟完全反位的情況,更將難度推向了頂峰。這意味着手術團隊所有習慣性的手術動作、器械移動方向,都需在腦海中完成精準的鏡像轉換,對團隊配合與手眼協調能力提出極高的要求。

李鵬教授團隊在微創條件下,順利修補了3*3釐米的食管裂孔疝,並完成了胃底摺疊術(重建抗反流“閥門”)。整個手術過程十分順利,歷時2小時20分鐘,僅留下一個約2.5釐米的小切口。

劉阿姨術後恢復很快。術後第一天即可進食流質,術後第四天就康復出院了。複查CT顯示手術效果很好,困擾她半個世紀的反酸燒心難題終於迎刃而解。

“這大概是我做過最‘左右爲難’的手術了。”李鵬教授感慨道,“單孔操作本就如同在‘鑰匙孔’裡做精細活兒,疊加‘鏡面人’的反位內臟,其難度好比閉着眼睛,用非慣用手在狹窄空間裡拼裝複雜的樂高模型。”

通訊員 蔣蕾蕾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嚴君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