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深一度 滿意進一步——嵐縣傾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紀事

中考700分以上人數猛增36.04%,高考本科達線率飆升33.84%!這組躍動的數字,是嵐縣教育生態發生深刻變化的生動註腳。近年來,嵐縣縣委、縣政府將教育視爲“最大的民生”和“最實的根基”,聚焦育人關鍵環節,以改革破局之勇,全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讓“人民滿意教育”的願景在這片土地上抽枝展葉。

擴優提質:從“有學上”到“上好學”,迴應百姓最關切

走進大風車幼兒園和春苗托育中心,稚嫩的歡笑聲填滿了新添的160個普惠託位。“以前愁沒人帶娃,現在放心了!”一位年輕媽媽感慨道。這背後,是縣委、縣政府下決心填補0-3歲托育空白。同時,撤併民辦園,新建坡上、北村兩所公辦園,360個新增公辦學位精準落子,順應着城鄉人口流動的脈搏,讓普惠陽光照亮更多孩子的起點。

提升改造後的坡上明德小學、普明希望小學,嶄新的宿舍樓和活動室成了鄉村娃的“第二個家”。優質寄宿,托起的是家庭的希望。更暖心的是,該縣全縣29所公辦中小學學校課後服務的燈光每晚亮起,3所學校寒暑假託管的大門爲需要的學生敞開。個性化輔導、興趣社團,讓課後時光不再“真空”。面對生源基礎薄弱的現實,嵐縣中學另闢蹊徑——藝術教育中心裡,琴聲悠揚,畫筆飛舞。引入專業資源,音、美、書、舞等課程開進校園,讓特長生在校內就能“拔節生長”。今年高考,55名藝考生中30人圓了本科夢,這條路,越走越寬。

高中教學質量曾是短板。爲了提升高中教學質量,嵐縣落子果斷,智用“三招棋”:引入新學道教育集團合作辦學,實行“深度託管”;更換校長、副校長,“換帥”如換刀;革新機制,掃除障礙。改革紅利迅速兌現:2025年高考,本科達線439人,勁增33.84%;一本(特控線)達線85人,增長7.5%。提質增效,跑出了“加速度”。

職業中學的實訓車間裡,機牀轟鳴。裝備製造、智能製造、三產服務……專業設置緊盯縣域產業脈搏,培養“用得上、留得住”的鄉土人才。今年,456名職教學子奔赴考場,對口高考本科達線8人,專科預計錄取360人。他們,將是未來嵐縣產業發展的生力軍。

硬件升級、服務延伸、特色破局,嵐縣教育的“基座”日益堅實。

尊師強教:厚植“園丁田”,激活一池春水

好教育離不開好老師,強師惠師,成爲涵養教育生態的源頭活水。 近三年,該縣通過“特崗計劃”“招才引智”“校園招聘”,102名新教師懷揣夢想走進嵐縣校園,其中不乏23名碩士和27名音體美緊缺學科教師,結構性缺員得到有效緩解。講臺下,分層分類的培養體系持續發力,137名縣級教學能手和學科帶頭人脫穎而出,成爲教改前線的“尖兵”。

“績效工資實實在在漲了,幹勁更足了!”該縣一位高中教師的話道出變化。近年來,嵐縣大幅提升教師待遇:中小學、幼兒園績效工資總量提高20%,高中教師更是達到原標準的2.5倍。兩年累計發放2542.6萬元增量績效,教師節324.7萬元獎勵資金,真金白銀暖師心,讓尊師重教從口號變成看得見、摸得着的溫暖,“崇文重教”蔚然成風。

深化改革:破壁賦能,黃土坡上“雲”飛揚

閱讀角、科創社、藝術團……各校精心設計的課後服務菜單,爲孩子們打開了自主學習、發展興趣、展示才華的廣闊天地,成長的維度在這裡拓展,放學後的校園,不再沉寂。這背後得益於該縣財政每年投入的730餘萬元課後服務經費,爲服務順利推進提供了堅實的保障。以託管民覺中學爲“龍頭”,“一校帶多校、優校帶弱校、名師帶普師”的教研新模式,像一條紐帶,將城區高、初、小、幼各學段緊密聯結。資源共享、經驗互鑑,集團化辦學、學區治理、城鄉共同體構建起的新格局,正有力拉動嵐縣教育整體水位上升。

最令人振奮的突破在“雲端”。“專遞課堂”將優質課實時送到偏遠村小的屏幕前;“名師課堂”裡,學生跨越空間接受名師點撥;“名校課堂”則讓城鄉孩子共聚“一堂課”。這“三個課堂”,打破了時空壁壘,填平了地域溝壑。其成功實踐,榮膺教育部全國38個區域優質精品應用案例,並躋身山西省“晉享雲課堂”3大優質區域共同體。數字賦能,讓黃土高原上的教育均衡夢想照進現實。

創新,是嵐縣教育提質升級的核心引擎。站在建設教育強縣的新起點,嵐縣前行的步履堅定。該縣縣委、縣政府表示,將繼續以“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爲使命,深化改革創新,持續擴優提質、強師興教、數字賦能,推動教育事業向更高質量、更加公平邁進。記者 李亞芝 通訊員 李禕

來源:呂梁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