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失焦,是野心太大還是誤解原意?——比較小說《米奇7號》與電影《米奇17號》
前言
小說閱讀起來非常順暢,最厲害的小說家能讓讀者不斷閱讀而遺忘自己正在閱讀,不賣弄文學比喻或象徵,卻透過文字帶領讀者進入有趣的幻想世界,引起讀者進行各種哲學思考卻不過度說教,對此我給予極高評價。
我最喜歡小說裡頭對於其他殖民星球的描述,透過米奇娓娓道來,彷彿真有其事,世界觀因此建構完整,讓整個故事背景清晰可見,讓人更加身歷其境。
而讀完小說之後,身爲故事創作者,我突然能夠理解導演爲何要進行如此改編,也能明白爲何這些嘗試反而造成電影出現缺陷。
改編缺憾1:放大角色特色,卻讓人物過於扁平
而電影爲了戲劇效果,選擇把總司令變得瘋狂,增加癡迷於打果汁的總司令夫人,兩位演員也以滑稽誇張的方式表演,即使看完電影一段時間依舊印象深刻。而不小心被生產出來的米奇18號也變得陰鬱寡言,與主角產生極大分別,存在感與小說相比提高許多。
另外,電影讓主角是第17號米奇,爲他多增加了十次死亡,但這些死亡次數堆砌出的只是「死很多次」的效果,每次死亡的重量並沒有呈現在觀衆面前,這多出來的十次顯得浪費,只是爲死而死的設定。
這樣的改編確實讓劇情變得更有衝突,更有可看性,然而過度強調角色一方特點,反而讓這些角色變得扁平,沒有多面性,故事深度反而因此弱化。雖然更容易讓觀衆記得角色,卻難以對他們產生真正的情感共鳴。
改編缺憾2:擴大故事格局,重點卻失焦
爲了將這個故事搬上大銀幕,導演選擇放大與人類與伏蟲之間的衝突,讓伏蟲王因爲小伏蟲的死悲痛憤怒。故事裡的衝突不再侷限在個人,而是放大到種族,讓世界觀不只是提供故事背景的背景,而是深度參與其中。
但這麼做,反而讓主軸失焦,要講種族衝突,但一開始鋪陳沒有鋪好,後來的轉變很突兀。而對自我的認同也變得不那麼重要,因爲後來要去拯救僅存的人類了。
結語
導演野心太大,反而沒辦法面面俱到,導致改編的部分變成缺點,整部電影追求精彩與爆炸性,反而犧牲了小說原本中規中矩說完一個完整故事的優點,十分可惜。
這或許正是改編作品時最難的選擇--在娛樂與深度之間,要如何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