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 讓老城區有記憶更有活力
晨光灑在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洪山鎮鳳湖社區的林蔭道上,涼亭裡坐着三三兩兩閒談的居民。“現在的居住條件好多嘍!長者食堂、四點鐘學校、健康小屋……這些都在我們社區裡。”居民陳建華剛剛從診所看完病回來,笑着對記者細說回遷後的新生活。
這樣的變化,正在福州多個老街區上演。近年來,福州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推動老舊小區改造、歷史街區活化、社區治理升級,讓城市有記憶更有活力。
更新改造老舊小區
眼前現代化的鳳湖社區,很難讓人聯想到它曾經是建築密度大、環境治安不佳、基礎設施不完善的棚戶區。
2007年,洪山鎮全力推動烏山西路鳳湖片區舊改項目。27.99萬平方米的拆遷面積,爲城市發展騰出了寶貴空間。2010年,棚戶區改造項目全面完工,鳳湖新城5個小區的高樓拔地而起,居民陸續遷入新居。如今,這裡高樓林立、道路寬敞,綠樹成蔭的社區環境與昔日的棚戶區形成了鮮明對比。
鳳湖社區黨委副書記林琴說,社區創新性地利用住宅樓架空層,打造集長者食堂·學堂、健康小屋、四點鐘學校等功能於一體的“樂享鄰里中心”。社區按照“15分鐘步行通達”標準,整合周邊服務資源,打造了全市首個“一刻鐘幸福圈”。
“現在買菜、看病、孩子上學和放學後的託管問題都解決了,這纔是真正的宜居社區。”陳建華說。
同樣經歷華麗變身的還有臺江區華僑新村。這個建於上世紀的老舊小區,曾經因電力設施老化而隱患重重。
2024年,國網福州供電公司成立了華僑新村電力提升改造工作專班,歷經6個多月,累計拆除架空線路7.33公里,敷設電纜6.27公里。該公司改造項目負責人王健表示,如今,華僑新村供電安全隱患得到根治,有效滿足了小區居民用電需求。
這些變化只是福州城市更新的縮影。2024年,帶着53570戶居民的心願,福州市363個老舊小區改造已全部“上馬”,改造面積527.6萬平方米,加上獲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的740部住宅老舊電梯更新改造,用看得見、摸得着的成果,實現幸福指數的持續升級。
活化利用古厝街區
在煙臺山歷史風貌區,遊客們穿梭在網紅餐廳、咖啡館、藝術展廳之間,感受着傳統與現代的交融。“老煙臺山歷史底蘊深厚,但是道路交通不方便,一到早晚高峰就很堵。”市民葉志宇感慨道。
爲了讓煙臺山往日的繁華重現,2018年,福州市政府審議通過《福州市煙臺山歷史文化風貌區改造提升規劃》。
“對於文保歷史建築,我們努力還原其完整風貌,秉承‘保留、傳承、創新’的理念,在保留建築原有制式風格的基礎上,融入現代裝修設計理念。”福州市倉山區民用建築統建辦公室主任張新穎表示。煙臺山管理委員會修繕94棟古厝,從運營模式、業態佈局等方面着手,實現80棟古厝的活化利用工作。
如今的煙臺山,文化、文創類商業業態佔比約42%。2024年,煙臺山接待遊客超1850萬人次。
在離煙臺山一江之隔的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正在上演跨越時空的文化盛宴。今年“五一”期間,“百年繁華上下杭”主題互動巡遊震撼登場,展現下杭路的復古風情和隆平路的青春潮流,以非遺爲魂、時尚爲形,打造貫穿古今特色的文化體驗。2014年,街區開始實施保護修復工程,遵循“修舊還舊”的原則,對街區進行全方位改造。
“在業態引進與發展上,街區積極加大招商力度,全力推動知名品牌與非遺項目入駐;對文保院落進行活化利用,讓古厝重煥生機;精心培育‘杭肆’IP品牌,聚焦‘閩商’‘會館’文化,打造國潮工匠品牌。”福州市上下杭保護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池映月向記者介紹了街區的改造思路。
激發社區自治活力
“我們社區70%左右是安置房,管理難度不小。”林琴說。在福州,像鳳湖社區這樣實現“逆生長”的老舊小區不在少數,而如何做好改造後的長效管理,成爲書寫城市更新“後半篇文章”的關鍵。
鳳湖社區依託“鼓樓智腦”,建設“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智慧平臺”,打造“數字房管”智慧物業管理服務平臺,落實執行“一線處置”工作機制,推動社區信息可視化,帶動政府、居民、企業之間的社會綜合治理數字化轉型升級,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在臺江區蒼霞新城,另一套治理模式同樣成效顯著。這個福州曾經最大的棚戶區,如今已成爲基層治理的創新實驗室。由臺江區蒼霞街道辦事處作爲主管部門的非營利性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已覆蓋全區10個街道90多個無物業小區。這裡常態化開展鄰里議事會,收集和解決電動車停放、樓道衛生等居民反映強烈的訴求問題。“管嘉婆”“神奇媽媽”“健康快樂舞蹈隊”等自組織力量,激活黨羣服務力量,激發了社區自治活力。
兩個社區,兩種路徑,共同指向一個治理真諦:激發居民的主人翁意識。鳳湖社區通過數字化手段提升管理效能,蒼霞新城依靠自治力量激活社區細胞,都實現了從“政府管”到“大家治”的轉變。
此外,作爲“網紅街區”的煙臺山,通過訂立《煙山公約》,培育古厝主理人的共創精神,營造街區與社區的和諧共生氛圍。街區內每晚室外活動嚴格控制在22點結束,日間機動車禁行禁鳴,學校考試期間保持商業靜默。不僅如此,管委會還鼓勵街區古厝主理人利用專業知識,參與社區基礎設施、環衛及物業服務;推出“咖啡渣與流浪貓”等活動,打造寵物友好商家。(經濟日報記者 薛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