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瑩談中美關係:美應尊重「亞洲現實」勿壓制陸發展
中國前駐英國大使傅瑩:美國所習慣的世界觀 並不一定適合亞洲的現實情況。(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據觀察者網報導,9月9日,第二屆金融評論亞洲峰會(Financial Review Asia Summit)在澳洲雪梨舉行。會議由《澳洲金融評論》(AFR)和澳洲亞洲協會(Asia Society Australia)聯合舉辦,邀請亞洲和澳洲政商兩界知名人士出席,探討亞洲面臨的發展機遇,評估地緣政治變動帶來的商業風險。中國前駐英國、澳洲大使傅瑩應邀參會發表演講,並與AFR北亞記者傑西卡·西婭(Jessica Sier)進行對話。
在問答環節,回答關於中美關係及其對亞洲的影響提問時,傅瑩表示,美國認爲自己曾長期主導亞洲,並且自信現在依然如此。然而,美國所習慣的世界觀並不一定適合亞洲的現實情況。美國在處理與中國的關係時,常常試圖按照自己的鏡像和邏輯來推論,認識不到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重要性。美國在戰略競爭思維驅使下,試圖壓制中國的發展,損害雙邊關係。中國堅持致力於維護兩國關係穩定健康發展,希望美方相向而行。
傅瑩在演講中表示,亞洲國家經濟增長始於20世紀70年代,先形成現代化起飛的「雁陣模式」,中國加入進來後帶來更大推動力,現在開始領跑亞洲現代化,也帶動更多國家努力追趕,使得亞洲日益成爲世界經濟、科技發展的重心和前沿。目前中國對亞洲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對亞太的貢獻率超過60%,對世界則保持在30%左右。
傅瑩表示,從全球角度看,中國已是120多國最大貿易伙伴,輻射力從亞洲出發,主要經由「一帶一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RCEP)、中國—東協自貿區等通達世界。中國崛起的紅利和所提供的經濟公共產品讓亞洲乃至世界獲益,正從大宗資源和產品採購、貨物服務貿易和投資、援助、貨幣穩定工具,升級到產業鏈的深度融合,以及電動汽車、新能源電池、太陽能等「新三樣」和人工智慧技術創造的新生產、新生活。
在介紹中國的周邊政策時,傅瑩說,維護亞洲的和平與安寧,同周邊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係,是中國實現自身安全、發展和繁榮的基礎性條件,在中國外交全局中居於首要。今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對周邊的評估是,中方同周邊關係處於近代以來最好時期,同時也注意到周邊形勢和世界變局的聯動關係。
傅瑩說,習近平在會議中重申,周邊工作聚焦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會議強調要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爲主要平臺,以安危與共、求同存異、對話協商的亞洲安全模式爲戰略支撐。中國主張遵循和平、合作、開放、包容的亞洲價值觀,爲亞洲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理念遵循和價值引領。
傅瑩表示,冷戰後,亞洲整體上看是進入了一個長和平與廣泛增長的階段,這也是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得以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發展機遇的重要原因,我們要守住這個大好形勢。中國政府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體現在本地區就是合作構建一個包容性的架構,各國在其中協調利益。
傅瑩指出,今年5月中國會同一些國家在香港成立國際調解院,致力於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和分歧。9月3日在北京舉行了盛大閱兵,紀念80年前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的勝利。這個高度透明的力量展示說明,中國擁有保家衛國併爲世界和平貢獻力量的更強能力。正如習近平主席指出的,國家、民族只有平等相待、和睦相處、才能維護共同安全,消弭戰爭根源。
傅瑩說,中國正憑藉上升的實力,更加主動地塑造亞洲和平、發展與合作的局面,工作重點之一是構建戰略互信——中國和亞洲國家是合作伙伴,不是競爭對手,更非零和關係。有了這樣的互信,我們可以做很多事,包括妥善管控矛盾分歧,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攜手應對各類風險挑戰,便利人員往來,等等。和平穩定是這個地區發展繁榮的基礎。
關於中澳關係,傅瑩表示,中澳經濟合作總體上克服了政治分歧、戰略矛盾造成的困擾,顯示了增長的韌性,十年來兩國貿易以美元計增長了86.6%。李強總理去年訪澳時說,「中澳合作的商機無限,就像太平洋一樣寬廣」。今年是中澳自貿協定生效第十年,雙方需要用好政治關係改善的契機,深化傳統合作,積極開拓人工智慧、醫療健康、綠色能源、數位經濟等新增長點,積極開展人員交流(中國向澳洲提供了30天免簽入境待遇)。中國正與亞洲國家一道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歡迎澳洲參與這個進程。
在對話環節,當主持人問及「中國是否在重塑全球體系、是否試圖對現行國際秩序另起爐竈?」時,傅瑩回答,中國人談國際秩序,指的是以聯合國爲核心的國際體系。二戰後建立的聯合國是全球共識的產物,雖然並不完美,但卻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所有國家都認可的體系。中國始終把自己定位爲國際體系中的負責任一員,積極支持聯合國各項工作,是安理會五常中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
傅瑩表示,中國也支持其他一些國際機制,比如世貿組織(WTO)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國2001年入世以來,從貿易便利化中獲益,即便面對美國的關稅打壓,依然努力通過WTO解決爭端。在2009年的歐債危機期間,中國在IMF特別提款權之外增資認購500億美元的債券,爲其救助提供支持。現行國際秩序爲應對新的全球性挑戰需要進一步改革完善,中國依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與其他一些國家合作,創建了一些新型公共產品,比如亞投行、「一帶一路」等。同時,在區域層面,中國也在推動包容性秩序的構建,比如與東協十國簽署《南海各方行爲宣言》,尊重並支持東協在地區安全事務中發揮「中心作用」等。
當主持人問到如何看待亞洲的多極化時,傅瑩表示,全球層面的多極化正在加快形成,中國支持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亞洲也呈現出多元化和多樣性的特徵,各國都有追求現代化與發展的共同願望。這種多樣性需要被尊重,不可能由某個大國單方面來決定。
傅瑩表示,許多亞洲國家有過被殖民的歷史,格外重視國家尊嚴。這個地區也存在歷史遺留的邊界爭端,難以完全解決,但通過努力還是可以管控的,確保彼此關係在正確軌道上前行,聚焦發展這個最大公約數。
當主持人問中方希望澳洲在美國、中國和本地區「三角關係」中扮演什麼角色時,傅瑩表示,澳洲人應從自己的根本利益出發做出選擇。遺憾的是,最近澳洲媒體一些文章似乎還停留在舊的思維慣性上,從「主導」和「控制」的角度解讀中國的力量和政策。中澳兩國社會應該堅持對話和交流,不斷增進對彼此實際情況的瞭解。我們可以坦誠表達彼此立場,但不應居高臨下地認爲自己比對方更懂如何發展。
傅瑩表示,一些澳媒對中國九三閱兵存在誤讀和誤解,澳洲人應該記得,1942年日本轟炸達爾文港時,中國已經被侵略佔領十多年,那時的中澳人民是在爲同一個目標而戰鬥。中國閱兵釋放的強烈信號是呼籲和平,絕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對和平的追求應是所有國家的基本共識,中澳兩國可以在這個共識基礎上擴大對話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