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藝斯香港春拍臺北預展登場!集喬治·康多等近百件現當代藝術亮相
富藝斯2025年香港春季拍賣臺北預展於5月3日至5月4日在BELLAVITA寶麗廣塲B1《藝文空間》登場!現場呈現近百件亮點拍品,從美國當代藝術大師喬治·康多(George Condo)標誌性肖像創作《F藍調》,到草間彌生、趙無極和李真等亞洲藝術大師經典佳作,以及近年來備受矚目的赫南·巴斯(Hernan Bas)及加藤泉等新銳藝術家作品,爲觀者帶來一場融合東西方美學的藝術盛宴。
富藝斯現代及當代藝術香港春季拍賣,薈萃東西方藝術大師傑作!精選亮點拍品於5月3及4日在臺北BELLAVITA「藝文空間」預展亮相。 圖/富藝斯Phillips提供
「現代及當代藝術:晚間和日間拍賣」臺北預展六件亮點作品
▍喬治·康多George Condo《F 藍調》
喬治·康多的心理肖像邀請觀衆進入一個超現實的領域,將碎片化的身份和情感交織在一起。本季拍賣呈現的《F 藍調》尺幅偌大,人物在層疊的紫羅蘭色背景中若隱若現。藝術家以幾何拆解與虛實相間的手法,巧妙地融合了抽象與具象,創造出既令人驚豔又富有幽默感的角色,揭示了人類心靈的複雜性。
此作曾於藝術家在2021年於上海龍美術館舉行的大型回顧展《圖像殿堂》亮相,而該展覽的主題之一即爲「藍調繪畫」系列。在此係列中,康多結合自由的筆觸和象徵符號,重塑傳統的繪畫語言,並結合音樂元素,即時迴應疫情時期人們所處在「新日常」下的無奈與悲嘆。
喬治·康多 《F藍調》。 圖/富藝斯Phillips提供
▍吳冠中《春秋》
作爲中國現代藝術史上著名的「留法三劍客」之一,吳冠中的創作始於西方油彩,爾後轉向東方水墨,在西方文化浪潮席捲的時代,孜孜探尋藝術民族化的路徑。創作於1994年的《春秋》是吳冠中藝術走向大成之後巔峰時期的作品。
同一題材之作可溯源至他在1985年於四川九寨溝的一幅速寫,描繪藝術家於旅途中所見的一處寧靜秋色小景。其後數年間,吳冠中以不同媒材反覆描繪這一畫面,當中一幅同名彩墨作品更被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納入永久收藏。在此次拍賣呈現的作品中,藝術家儘管以西方的繪畫媒材演繹這一主題,視覺上卻更顯東方式的內斂與意境。遠觀此作,儼然描繪一幅秋風蕭瑟之景象,然而細微之隅隱約可見幾處萌芽新綠,暗示春日將至,以沉靜悠然之筆寫意荏苒歲月與盈盈生機。
吳冠中 《春秋》。 圖/富藝斯Phillips提供
▍赫南·巴斯Hernan Bas《案例研究(哈維,手相師/手套收藏家)》
美國藝術家赫南·巴斯(Hernan Bas)以其獨特視角重構法國納比派藝術影響,成爲當代藝壇最具辨識度的代表之一。本次呈現的《案例研究(哈維,手相師/手套收藏家)》描繪了一位兼具手相師與手套收藏家雙重身份的青年,佇立於分類陳列的手套收藏牆前,形成微妙的概念張力——手相師通過掌紋預言未來,而手套收藏卻凝固了遮蔽手掌的瞬間,這種存在與缺席、意義與荒誕的詩性對話,生動詮釋了巴斯對遊走於世俗常規與隱秘之間的臨界人物的持續探索。
同時,藝術家更在此作牆面嵌入一幅展現病態美學的畫中畫,暗喻頹廢主義運動中對病態美的崇拜。藝術家以濃郁飽滿的色彩、極度細膩的寫實筆觸與充滿動勢的運筆,構築出一個可供無限解讀的開放性敘事場景。
赫南·巴斯《案例研究(哈維,手相師手套收藏家)》。 圖/富藝斯Phillips提供
▍草間彌生Kusama Yayoi《赤色花瓣》
這是其創作生涯中極具代表性的花卉主題典範。花卉最初見於草間1950年代初期的作品,其重要意義已在泰特現代美術館與香港M+博物館等重要機構爲藝術家舉辦的職涯回顧展中得到論證。這一視覺母題不僅是草間深層心理圖景的顯像,更是其家族印記及個人情感體驗的承載。
本次拍賣呈現的作品着眼於生命的微觀結構,畫面中搖曳生姿的花瓣,輔以極具張力的紅黑對比色塊與重複性構圖,構建出一個既迷幻又深邃的視覺場域。花卉意象超越了單純的創傷象徵,昇華爲對生命本質的終極叩問:從含苞待放到絢爛盛開直至凋零衰敗的完整生命迴圈,恰如其分地隱喻着宇宙萬物的永恆律動。
草間彌生《赤色花瓣》。 圖/富藝斯Phillips提供
▍日本藝術家加藤泉Izumi Kato《無題》
此件木雕作品,以近乎真人比例的擬人形象,創造出強烈的感官體驗。保留木質清香的雕塑表面,搭配藍綠面部彩繪與金黃褐色脈絡線條,在原始生命力與童趣圖騰間取得精妙平衡。盤腿而坐的主體周圍環繞着樹脂製成的細小動物與人形玩偶塑像,形成圖騰般的符號堆疊,既延續藝術家對靈性主題的探索,又喚起原始部落儀式的神秘氛圍。
加藤泉巧妙融合日本民間傳說與現代藝術語言,透過立體雕塑的實體存在,邀請觀者在「觀看即詮釋」的審美場域中,完成對作品的個性化解讀。其標誌性的深邃雙眼與抽象人形,成爲跨越媒材的獨特藝術印記。
加藤泉《無題》。 圖/富藝斯Phillips提供
▍李真《大士》
此件作品爲藝術家在「虛空中的能量」系列的代表作之一,該系列他版作品曾於 2007年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亮相。作爲首位登上威尼斯雙年展的臺灣藝術家,李真將東方禪意轉化爲跨越文化的藝術語言,使其作品兼具學術價值與精神共鳴。
此作捨棄了傳統佛像嚴謹的衣紋線條與莊嚴法相,轉而以渾圓敦厚的飽滿體態與嬰孩般的面容,創造出一種兼具喜樂與祥和的當代佛性形象。當光線投射於雕塑表面時,黑色材質產生的微妙反射與變化,使沉重的青銅材質產生「既重卻輕」的視覺矛盾,完美詮釋了藝術家對「虛實並存」這一哲學命題的思考。
李真《大士》。 圖/富藝斯Phillips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