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校長任總設計師,2000噸級科考船“同濟”號今下水

“5、4、3、2、1,剪纜!”隨着紅色幕布徐徐落下,今天(1月18日),已完成主體建造的同濟大學2000噸級海洋科考教學保障船(以下簡稱“科考船”)“同濟”號在廣州正式下水。

這艘科考船總長82米,型寬15米,型深6.9米,致力於打造一個移動智慧體、高性能實驗室、節能綠色船舶。它適用於無限航區(冰區除外),具有全天候作業能力,可搭載作業型ROV(水下遙控機器人)、多臺集裝箱式船載實驗室及多種類無人系統,具備移動觀測節點和固定觀測節點綜合自組網功能,可滿足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物理海洋、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大氣環境等綜合科學考察任務,開展海底地形與地貌、底質與構造、海洋環境與生態的綜合調查以及海洋調查裝備試驗等工作,亦可承擔故障檢測、維修、敷設及後衝埋、海底路由調查及掃測、風電工程勘察等海上工程任務。

科考船自2024年4月在廣州開工建造以來,前期已完成船臺階段建造工作,下水後將轉入舾裝和試航階段,計劃於今年5月交付。建成後將用於同濟大學海洋學科和其他單位的科學考察航次、海上工程施工任務以及學生海上實習等需求,爲海洋科學研究和涉海專業人才培養提供裝備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科考船的工業設計由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完成。其中,同濟大學副校長婁永琪教授擔任總設計師。設計團隊希望將科考船設計成爲一個“漂浮的創新社區”,其外觀像一個時尚的現代建築,船內則如同“社區”和“家”一般溫馨。 “我每次從汪品先院士燦爛的笑容中,都可以感受到在他的世界裡,科研就是生活。” 婁永琪表示,他希望這艘船是最前沿的科研和最酷的生活方式相遇的地方。由於船員們要長時間漂泊在海上,不管是造型、色彩還是細節,都要能給生活其中的社區成員帶來情緒價值。“漂浮的創新社區”的設計理念,正契合了同濟大學的學科特色。

在基於數字化的外形態設計過程中,設計團隊提取了“沉積”與“流動”的地質形態,通過層疊的上層建築、流暢的曲線輪廓、大面積的玻璃幕牆和集成的空間佈局,使其脫離一般船舶粗獷的工業屬性,呈現出輕巧和高級的設計意向。上層建築靠近船首的位置採用較大的傾角,呈現出飄逸和整體的流線形態,而從上建尾部平臺配合舷梯呈現有節奏的空間落差,形成類似度假酒店的平臺環境。

船內環境設計小組針對科研人員、船長、船員和專家等不同用戶需求,全面考慮色彩、材料、使用習慣和燈光,量身定製居住空間,提升舒適度,同時融入了智能化設施。在船艙打造出用戶的情感地圖,不僅強化了各功能區的特色,也讓用戶在空間中感受到歸屬感。此外,通過科學的色彩組合,既增強了視覺效果,又讓船內環境更顯生機。

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方守恩表示,船對於同濟人來說有着特殊的意義,同濟校徽上的核心圖案是一條三人划槳的龍舟。“科考船不僅是同濟師生踐行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裝備保障,也將成爲傳承弘揚同濟精神、同濟文化的重要載體,期待“同濟”號承載海洋強國夢想,爲同濟海洋學科人才培養、科學研究開啓新篇章,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