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量能不到2% 早療變晚療
熱門話題
國內早療服務量能不足,引發朝野立委重視。綠委林月琴表示,等待評估到接受治療,至少要等半年至1年,真正可獲得早療服務的幼兒明顯不足,導致兒童「早療變晚療」。衛福部國健署承諾,研擬將兒童發展篩檢納入品質成效分數,鼓勵更多兒童專責醫師投入兒童發展篩檢。
國內發展遲緩兒童的療育需求持續提升,因服務量能不足,聯合評估等待平均4至6個月,療育服務還得排隊,許多家庭通報後至少要1至2年才能獲得早療。
立法院衛環委員會23日舉行「偏鄉兒童發展篩檢執行情形」專案報告。林月琴表示,早療通報人數不斷增加,6歲以下幼兒需接受早療盛行率約2.0%~5.7%,至少2萬3125人~6萬5905人有需要,但真的得到服務的幼兒不到2%,連低推估的數字都達不到,後續聯合評估量能不足,兒童「早療變晚療」。
林月琴表示,好不容易搶到預約,健保給付只有30分鐘,孩子在不同情境中需要冷靜,最後課程只剩20分鐘,現場就是家長疲於奔命,衛福部爲什麼看不到需求?
綠營立委王正旭表示,3歲前是關鍵黃金療育期,去年7月國健署開始補助6歲以下幼兒篩檢,全臺88處偏遠地區,共17區轄內連一家篩檢院所都沒有,有需求民衆只能往大醫院擠,出現嚴重城鄉差距,且醫師篩檢疑似個案,轉介至聯評中心或醫院時又會塞車,建議衛福部儘快提升篩檢量能。
目前可執行兒童發展篩檢醫師,包括有執業登記的兒科、家醫科專科醫師,與完成「幼兒專責醫師訓練」取得證照的專責醫師,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爲鼓勵專責醫師投入篩檢,將與醫事司討論,研擬將兒童篩檢服務列入品質成效分數,提高誘因,補足偏鄉篩檢資源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