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聞拖累 光電前8月建置量慘 業者悲觀全年恐不到1GW
不滿社羣充斥AI影片造假水庫污染,再生能源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鬍惠森(站立者)今與其他公協會出面澄清。但今年衆多負面消息席捲下,能源署統計今年前8個月光電建置量僅0.74GW,建置近年最緩。(王玉樹攝)
不滿被誣指光電板有毒、水庫用清潔劑洗板子,七大光電公協會今聯合召開記者會嚴正澄清,要化解綠能推動阻力。不過今年7月丹娜絲颱風中南部光電模組散落滯洪池,加上爆發大樹和山光電違法施工破壞山坡地,各負面訊息確實讓光電形象跌落谷地。依據能源署統計,今年前8月太陽光電裝置容量竟僅增0.74GW(74萬瓩),近幾年最慘。業者高層悲觀,今年恐連1GW(100萬瓩)都做不到。
前些年光電建置量每年都在2GW以上,像2024年底全臺累計有14.28GW,比前一年多1.87GW,已是較少。然而依據能源署最新光電統計,2025年截至8月底止,全臺裝置量15.02GW,僅比去年底多0.74GW。
不利的是,負面消息不斷下,光電建設還被要求加做環評。環境部今年本就有修法,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特農區用地,及山坡地設置裝置容量兩萬瓩以上等,都要加做環評。現在水庫光電污染傳聞一出,民衆黨立委黃國昌再加碼主張,水面型光電以後也要做環評,讓已趨緩的光電建置更加艱難。
元晶太陽能資深副總王亮凱質疑,光電做環評依據是什麼?世界上沒有幾個國家有做光電環評,如果用民粹或用政爭的角度去加嚴,這是完全不對的。請這些委員,至少去參考一下世界各國的法規。業者只希望環評不要疊牀架屋,應迴歸科學與專業。
對於光電進度緩慢,太陽光電產業協會常務理事江一志直言,這兩年推動上面的確明顯感受「真的是比較不順」。主要是地方政府承辦單位,受民粹謠言、部分弊案影響,審查有點綁手綁腳,不敢多做一些措施,所以推動比較慢。加上光電的相關法規,的確也有些不足之處。
但他說,這兩年卡住了,不代表接下來會卡住。經濟部這邊從1月到現在召開四次跟這個會議推動,會帶頭跟地方政府做溝通,業界現在自己站出來去破解謠言,他預期接下來的速度應該會更順暢一點。
不過光電協會高層悲觀,目前綁手綁腳情況並無改善,在社會氛圍沒改善下,今年恐蓋不到1GW,比往年來的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