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順輪」沉沒釀3死2失蹤 運安會調查:遭列高風險船舶
▲坦尚尼亞籍貨輪「福順輪」沉沒,造成3人罹難、2人失蹤。(圖/記者董美琪翻攝)
記者周湘芸/臺北報導
去年凱米颱風侵襲期間,坦尚尼亞籍「福順輪」(FU-SHUN)在高雄外海沉沒,造成3人罹難、2人失蹤。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調查指出,該船隻爲高風險船舶,航港局未確實掌握黑名單,且船長對惡劣天氣警覺不足,導致船舶沉沒。
去年7月25日一艘坦尚尼亞籍雜貨船「福順輪」,執行高雄至香港載貨任務,船上載有9名緬甸籍船員及8個冷凍貨櫃。事故當日清晨05時49分,航行於高雄港一港口外海約15.4浬處,船體左傾進水,隨後船長宣佈棄船,最終船隻沉沒全損,3名船員罹難、2名船員失蹤,另4名船員漂流至高雄海岸獲救。
運安會今公佈調查報告指出,此次事故恰逢凱米颱風外圍環流產生強風巨浪,於臺灣西南海域形成惡劣天氣,「福順輪」船長未及時採取避讓措施,仍於此海域航行,對惡劣天氣狀況警覺不足、航行決策失當,且其操船方式未能使該船脫險,導致大量海水涌入貨艙及機艙,造成船舶沉沒。
運安會調查發現,「福順輪」船齡39年,且爲高風險船舶,其貨艙艙蓋設計於惡劣海況下會隨船體搖晃而移動,當甲板上浪時,容易導致貨艙進水,且未設置貨艙進水警報及艙底水抽取設備,導致船員無法確認貨艙進水情況及抽出海水。
運安會指出,我國新港口國管制檢查(New Inspection Regime, NIR)資料庫與東京備忘錄(TOKYO MOU)資料庫存在巨大差異,將該船列爲低風險船舶。航港局未確實掌握船旗國黑名單、船級協會及船舶管理公司表現度,及表現不佳船舶列表等重要資訊,不利於淘汰或降低次標準船危害。
運安會也說,凱米颱風侵襲臺灣期間,共有9艘船舶在臺灣周邊海域擱淺或沉沒,其中7艘被東京備忘錄資料庫列爲高風險船舶。
運安會針對此次事故提出5項建議,其中,對「怡展海運股份有限公司」建議加強惡劣天氣資訊蒐集機制;並檢討所屬船隊的安全救生裝備及逃生訓練,強化船員對惡劣天氣應變處置能力。
針對交通部航港局,建議參照東京備忘錄年度公告的船旗國黑名單、船旗國造冊登載管理不佳的船舶名單,加強港口國管制(Port State Control)檢查頻率及檢查項目,以加速淘汰或降低次標準船舶危害;重新檢討港口國管制檢查員的人力需求與訓練管理計劃,並健全跨機關執行聯合稽查作業的法源依據。
另外,建議航港局颱風期間執行外國滯留船舶廣播警示時,海岸電臺報文資訊應至少包含「請船舶行駛至安全水域,並提供颱風7級風暴風範圍等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