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忙前忙後”不停更換地點:何時改變“遊牧民族 ”性格?
現在關於富士康的 熱點新聞不多了。
目前,《聯合早報》消息,蘋果裝配合作夥伴、臺灣手機代工巨頭富士康傳已從印度的蘋果裝配廠,撤出約300名中國籍工程師,可能影響蘋果加速在印度擴產的計劃。
莫非富士康也準備再次“逐水草而居”?
1988 年富士康將工廠遷至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前沿陣地深圳,在深圳寶安區建立了其在大陸的首個生產基地,當時工廠僅爲百來人的簡陋廠房,後續富士康將其擴產搬遷至深圳龍華園區 。
2010 年左右,深圳土地、人力等要素成本持續上升,富士康代工模式又需要嚴格控制成本,加上 iPhone 4 推出後對產能提出更高要求,富士康決定將生產線向內地遷移 。
河南經過多輪談判,提供了 10 平方公里生產用地、投產前 5 年免企業稅和增值稅等優惠政策,吸引富士康在鄭州設廠,富士康也開啓了向華中、華北及西南地區的 “大舉西遷” 之路。
2017 年,富士康決定在美國威斯康辛州建工廠,預計投資 100 億美元 。
2018 年,富士康又宣佈在印度建造蘋果手機代工廠,後續不斷擴大在印度的業務,用於組裝 iPhone 13、iPhone 14 等機型 。
2021 年,富士康耗資 2.7 億美元在越南成立新工廠,用於生產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 。此外,巴西、墨西哥等地也成爲富士康的建廠目的地 。
2023 年 4 月,富士康在鄭州揭牌了新事業總部,宣佈將深耕河南,實施電動車、數字健康、機器人三大新興產業和人工智能、半導體、移動通訊三大技術領域的 “3+3” 轉型發展戰略 。
2024 年 7 月,富士康與河南省政府再次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宣佈將在鄭州投資 10 億元建設新事業總部大樓 。
縱觀富士康發家史,其實就是一本 “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歷史。
富士康忙前忙後的搬家,有其成本利潤的考慮,更有國際 形勢逼迫所爲,這是典型的“代工企業 ”發展模式。
富士康的全球佈局調整,本質上是在 “成本 - 效率 - 安全” 三角中尋找平衡點。其在越南、墨西哥的投資,以及對 AI 硬件領域的切入,能否在未來 3-5 年形成新的利潤增長點,將決定其能否擺脫 “逐水草而居” 的代工宿命。
這場全球供應鏈的重構,不僅是企業戰略的選擇,更是大國角力、技術博弈與產業升級的綜合投射。富士康的 “忙前忙後”,實則是在動盪的國際環境中,爲生存與發展所做的艱難突圍。
很多人都會說,富士康爲蘋果代工幾十年,完全掌握了蘋果的生產和技術品控的核心,但手機不同其它機器,它本身 質量再好,還需要手機軟件和生態以及品牌形象來支撐。
富士康註定是富士康 ,它不可能成爲比亞迪。
比亞迪也是靠代工起家,到目前爲止,代工業務還不少:
華爲:比亞迪與華爲合作緊密,據比亞迪高管透露,市面上 90% 的華爲手機硬件部分均是由比亞迪生產 。
小米:比亞迪也爲小米組裝智能手機,小米創始人雷軍曾表示比亞迪協助組裝了小米手機 。
蘋果:比亞迪是蘋果 iPad 的最大組裝合作伙伴,業內高管和分析師稱,比亞迪已經爲蘋果組裝了逾 30% 的平板電腦,此外,比亞迪還負責爲 iPhone 供應鈦合金框架等零部件 。
三星:三星也是比亞迪的代工客戶之一,比亞迪爲三星的一些摺疊屏手機提供摺疊鉸鏈相關的零部件 。
現在的比亞迪, 早已經脫胎換骨,已經成爲全球電動汽車的 引領者。
未來的 富士康,不知道會不會向比亞迪學習,在獨有的領域開創自己的新生態,畢竟代工只是靠規模取勝的。
富士康發展之路確實很艱辛的,國際政治的動盪,隨時逼迫企業隨時更換髮展方向,富士康有“遊牧”經驗和寶典,如果是其他企業,早就被折騰 地奔赴黃泉之路。
富士康其實在目前是有機會轉型的,但轉型的終極考驗,在於富士康能否在代工規模優勢與技術自主化之間找到平衡點。
若能將全球工廠網絡轉化爲技術驗證和迭代的 "超級實驗室",其仍有可能在 AI 製造、特種電動車等細分領域開闢新生態。
但可以確定的是,富士康的轉型之路將遠比比亞迪艱辛,且最終形態可能與 "生態巨頭" 的設想相去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