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人潑灑不明液體 破壞臺灣博物館「銅牛」遭檢起訴

北檢

59歲周姓婦人去年6月4日到臺灣博物館前廣場,持不明液體潑灑廣場上東側銅牛,致該銅牛烤漆損壞,博物館人員巡視時發現,調閱監視器發現是周婦所爲,報警提告。臺北地檢署1日依毀損罪起訴周婦。

起訴指出,周婦於去年6月4日上午11時57分,到臺灣博物館前廣場,持不明液體潑灑廣場上東側銅牛,致該銅牛烤漆損壞,失去原本保護銅牛之功能,造成博物館損失,博物館人員巡視時發現,調閱監視器發現是周婦所爲,向中正一警分局提案提告,周婦一度未到案遭檢方通緝。

網路資料指出,臺灣博物館這對銅牛原爲日本時代臺灣神社之遺物,1949年移置於現地。這兩尊銅牛彼此看似相似,實則於不同時間,因不同原因,由不同材質所鑄造。

其中東側靠近臺大醫院的銅牛,是於1935年由日本北海道的佛教團體「弘安海」,爲紀念箱館戰爭犧牲的兵士而鑄造並獻納於臺灣神社。西側的銅牛,則於1937年由日本在臺商人川本澤一,爲紀念其參加的南洋視察團順利完成,而獻納給臺灣神社。

東側的銅牛是單眼皮,色澤偏紅,牛角比較短、距離也比較寬,長相較敦厚;西側銅牛則是雙眼皮,外觀爲青色,牛角和臉較修長,貌似英姿挺拔。

近年來,銅牛不堪長期的觸碰以及人爲破壞,博物館雖努力修護,但還是會遭有民衆不時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