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罹癌險放棄學業 學子靠信念走出困境 盼成醫回饋家鄉
花蓮女中的歆婷,自幼父親罹患口腔癌,病情反覆復發,讓年僅4歲的她早早面對生命的脆弱與家庭的重擔。她分享立志成爲醫師返鄉行醫,用理解與陪伴照亮他人。(圖/臺灣癌症基金會)
面對父母罹癌、家庭經濟壓力驟增的困境,許多學子曾一度考慮放棄升學、提前投入職場分擔家計。大學生妍妍正面對是否續進研究所深造自己的專業時,父親的罹癌迫使她一度想停止學業下腳步,以就業爲優先考量。據統計,全臺癌症家庭,已突破85萬戶,影響層面不僅止於病患,更牽動整個家庭的經濟與心理壓力,臺灣癌症基金會舉辦獎學金頒獎典禮,爲孩子托起對未來的希望。
臺灣癌症基金會表示,癌症已連續42年高居臺灣十大死因之首,根據國健署最新統計,2024年罹癌人數達13萬293人,平均每4分02秒就有一人確診。全臺癌症家庭,已突破85萬戶,影響層面不僅止於病患,更深深牽動整個家庭的經濟與心理壓力。
臺灣癌症基金會張家侖醫療副執行長指出,癌症發生人數多集中於50歲以上族羣,佔83%,有10萬8626人,其中40-59的癌症病人有4萬1108人,此年齡層正值家庭支柱階段,子女多處於高中、大學求學期,一旦家庭遭逢癌症衝擊,孩子的學習與夢想也可能因此中斷。
臺灣癌症基金會與遠雄人壽推動「癌症家庭子女獎助學金」15年,助逾1300位學子堅持夢想。今年提供136名獎助,鼓勵孩子在困境中綻放光芒,勇敢迎向未來。(圖/臺灣癌症基金會)
連續15年從未間斷守護癌症家庭子女,臺灣癌症基金會與遠雄人壽攜手邁入第15年,持續推動「癌症家庭子女獎助學金」公益計劃。每年舉辦,獎助學金頒獎,今年申請的件數高達近360件,創下近年最高。
住在花蓮的歆婷自幼父親罹患口腔癌,病情反覆復發,讓年僅4歲的她早早面對生命的脆弱與家庭的重擔。看着母親獨自扛起經濟與照護責任,歆婷在情緒與生活現實的拉扯中學會堅強,以堅定的信念,努力走出家庭困境,朝着成爲醫師的夢想邁進。
儘管資源有限,她從未放棄學業,靠着自學與時間管理,在照顧父親與課業之間取得平衡。她坦言:「不可能因爲這些事放棄夢想」,這句話成了她面對困境時的座右銘。因爲她深刻體會病患與家屬的無助。她希望未來能成爲一名醫師返鄉行醫,幫助更多像她一樣的病患與照顧者。
在面對家庭重擔與親人病痛的成長過程中,專攻營養專業的昀芳選擇以樂觀面對。自小由奶奶照顧,在奶奶罹癌後,在她求學的同時,主動承擔照護責任,分擔經濟壓力。她相信,即使生活充滿挑戰,只要心中有夢,就能走出屬於自己的路。昀芳說,照顧奶奶的過程不容易,但也讓她與奶奶的關係更加緊密。記得居服員曾說:「妳真的很孝順。」,讓狀況每況愈下的奶奶說了句「謝謝」,而那句謝謝,也成了昀芳最深的感動。
昀芳提到,她也想感謝自己在歷經種種困境後,仍能堅持走到現在,甚至有機會站上舞臺分享自己的故事。未來夢想是成爲一名營養師,預計明年七月報考營養師國考,希望能以專業守護家人,也幫助更多人擁有健康的生活。
臺灣癌症基金會醫療副執行長張家侖強調:「癌症家庭子女獎助學金不只是金錢上的幫助,更是一份社會的支持與鼓勵。希望透過這項計劃,讓孩子們知道,他們並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