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用自家娃打造“流量小孩”,行爲邊界在哪兒?

調查|父母用自家娃打造“流量小孩”,行爲邊界在哪兒?

4歲網紅“瑤一瑤小肉包”因一段被絆倒的視頻陷入擺拍爭議,從而引發公衆對“流量小孩”的討論與反思。近幾年,社交平臺上出現了越來越多以展示“萌娃”爲主要內容的賬號,不少家長將自家孩子打造成“網紅”,賺取着流量“富貴”。

對此,受訪專家認爲,法律雖未禁止未成年人成爲網絡短視頻的主角,但父母也不應讓孩子的天真被流量標價,社會需在商業利益與倫理底線間找到平衡,讓童年迴歸純粹的生長與探索,而非表演與迎合。

事件:“瑤一瑤”引發擺拍爭議

“瑤一瑤小肉包”擁有超過2000萬粉絲,她因在抖音平臺上發佈多條生活日常視頻而走紅,部分視頻獲得超過1500萬點贊。

在最近引發爭議的視頻中,瑤瑤和一個小男孩在路上蹦蹦跳跳地走着,突然,小男孩伸出一隻腳絆倒了瑤瑤,瑤瑤倒地大哭,視頻裡卻傳出了孩子母親的笑聲。有網友發現,該賬號多次發佈瑤瑤摔倒的視頻,質疑孩子母親爲了流量故意擺拍,還有網友分析了該賬號發佈視頻的廣告收入。

事件發酵後,該賬號清空了帶貨櫥窗,下架了爭議視頻。瑤瑤母親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就此事進行了道歉。其母表示,她跟侄子說,和妹妹輕輕地玩一下,隨後侄子用腳絆倒了瑤瑤。事後查看,瑤瑤沒有受傷。瑤瑤母親表示,自己認識到了錯誤,接受網友批評,以後不會再出現類似可能傷害瑤瑤的情況。

2月19日,當地婦聯對媒體表示,接記者反饋後,已聯合相關部門一起實地調查,目前,瑤瑤已經入學幼兒園,身心健康,後期會持續關注孩子成長。

記者調查:

小孩跳成人舞 父母“曬娃”爭議多

不僅是擁有2000萬粉絲的“瑤一瑤小肉包”,如今,大大小小的親子、母嬰、育兒相關自媒體賬號隨處可見。部分內容因擺拍痕跡明顯或小孩的言行有着與年齡不符的成熟等,常常引發爭議。

一些短視頻平臺上,未成年女孩兒穿着清涼、勁歌熱舞的視頻屢見不鮮。“我大孫舞蹈跳得嗨。”一名頭像爲中年婦女的用戶上傳了疑似孫女跳舞的視頻,兩名未成年女孩在“社會搖”的伴奏之下,搖頭晃腦。另一位擁有3.4萬粉絲的博主,也上傳了不少女兒跳舞的視頻,評論區中則出現了“美女”“真誘惑人”等不合時宜的評論。

還有一些短視頻中,家長通過讓孩子學習大人講話,展現超出年齡段的成熟和“智慧”,以此來吸粉。有些父母會讓小孩刻意模仿成人“教訓”父母,甚至模仿“夫妻對話”,一些“小大人”似的言論被貼上了“像極了和女朋友吵架”“霸道小總裁”等標籤,也會引發觀者的不適。

“流量富貴”大多有劇情設計

看似輕鬆愉快的親子視頻背後,“流量富貴”往往得來不易。據記者瞭解,不少反映兒童生活日常的視頻,實際上大多有劇情設計,甚至有些還有專業人士參與錄製、剪輯。

記者在小紅書平臺發現,教授其他父母如何成爲母嬰、育兒博主的帖子也賺得不少流量,一些博主打出“不到一歲半的兒子會賺奶粉錢了”“拍女兒掙了100萬”等標題的筆記,引得不少家長在評論區紛紛曬出孩子的照片,向其取經,“不知道我的孩子能不能吃這碗飯?”“二胎三個月的寶寶可以走母嬰這個賽道嗎?”

有短視頻博主稱,拍攝短視頻時要構思孩子的唸白,以提高短視頻引流效果,只有粉絲多了,纔有更多品牌來談合作。不少MCN(網紅孵化機構)也在出謀劃策,打造“網紅賬號養成模板”,爲一些家庭博主提供內容、熱點、流量等方面的建議和協助。

各方爭論:該不該用娃賺錢?

“瑤一瑤”事件在網上引發了“流量小孩”的討論。很多網友擔心,過度“曬娃”可能侵犯孩子的隱私權,尤其是當孩子尚未具備自主意識時,家長的行爲可能對孩子未來造成負面影響。而且公開孩子的照片和視頻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導致信息泄露甚至人身安全問題。

有網友認爲,父母不應過度利用孩子,通過擺拍和製造話題來獲取流量,而應保護孩子的童年,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但也有少數人認爲,只要不違法,家長有權決定如何分享自己的生活,包括孩子的照片和視頻。

對於以孩子爲拍攝對象,吃“流量飯”這一議題,網友們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網友對於父母熱衷打造“流量小孩”,謀求商業變現的現狀表示擔憂:“孩子說着跟年齡不相符的抖機靈的話,你可能給孩子更好的物質生活,但孩子的精神世界也會因此變得扭曲和貧瘠。”但也有人認爲,父母和孩子一起賺錢並不丟人,好的物質條件,也能給孩子更好的未來。

法律人士:父母拍娃不能侵犯孩子隱私和身心健康

網上曬娃,並無大礙,關鍵是注意邊界。北京京臻律師事務所律師初小菲表示,家長日常“曬娃”,通常是爲了分享生活和記錄孩子的成長,並非爲了商業盈利。而且,我國法律只禁止16歲以下的未成年人註冊成爲網絡主播,卻未明確禁止未成年人成爲網絡短視頻的主角,因此只要家長髮布的短視頻沒有侵犯到孩子的隱私和身心健康,一般不會被禁止。

孩子成爲“小網紅”,可以接廣告嗎?對此,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表示,“即便父母被質疑用‘網紅兒童’掙錢,但只要其行爲是符合法律法規的,就得尊重其選擇。”按照我國現行法律規定,只要不是“小網紅”直接作爲廣告代言人推薦某品牌,就不違反廣告法。

但初小菲提醒家長,若以賺取流量、獲取經濟利益爲目的進行“曬娃”拍攝,內容很可能存在刻意設計、博取眼球,就會涉及過度消費孩子形象、隱私等問題。“根據我國民法典規定,未成年人享有隱私權和肖像權,父母雖可代理未成年人行使權利,但不得濫用監護權,過度曝光孩子的生活,否則可能侵害其隱私權和肖像權。如果父母拍攝的視頻中有疑似虐待、爲博流量作出危險動作等不利於兒童身心健康的行爲,也可能違反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相關規定。”初小菲說。

熊丙奇也提到,去年12月,國家網信辦通報了一批炮製所謂“網紅兒童”,違規引流牟利的典型案例。這些賬號的違法違規性質十分明確,編段子、擺拍、惡搞,違反未成年人保護法,產生惡劣的社會影響。“家長如果存在上述問題,就涉嫌違規打造‘網紅兒童’,其拍攝的視頻不但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還會產生誤導作用。平臺與未成年人權益保護部門需要對此做出處理。”

心理專家:警惕擺拍行爲對兒童身心的傷害

家長讓孩子過早地暴露在聚光燈下,參與商業活動,是否會影響他們的正常成長?這也是很多網友關心的問題。對此,心理諮詢專家韓三奇在接受本端記者採訪時特別提醒,“背離兒童真實需求、單純追求流量的擺拍行爲,對兒童身心造成的傷害是深遠且難以修復的。”

“孩子之所以可愛,是因爲他們內心純淨,宛若一張白紙。”韓三奇表示,在這張白紙上,孩子們逐漸描繪出對世界和社會的認知,家長則是他們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引導者。如果家長缺乏對孩子最基本的尊重,那麼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會漠視人生、輕視他人,甚至以挑戰公序良俗爲樂。

具體而言,某些“惡搞”的擺拍行爲首先會傷害孩子的情緒體驗。特別是對於低齡童,由於他們的大腦情緒中樞尚未完全發育,早期的情緒創傷會留下深刻的印記,伴隨他們一生。例如,當孩子摔倒,而且是被人故意絆倒時,如果母親在旁邊不僅不伸手相助,反而放聲大笑,這種反常的表現必定會在孩子心中埋下善惡倒錯的種子。

其次,孩子過早的社會化,也會導致孩子心理成長的扭曲。他們被迫參與的活動和承擔的角色,如果是成年父母強加的,而非出於自己的意願,比如讓低齡的孩子化妝,或者做出一些明顯超越孩子年齡的言行,都會導致孩子成年後缺乏自我價值感和自尊感。

此外,這種行爲的最大負面影響在於,可能導致孩子形成性格缺陷。韓三奇分析,由於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按照正常的心理髮展規律,他們在8、9歲時會去自我中心,學會換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然而,如果孩子的流量爲父母換來了金錢,他們稍大之後,會認爲家裡的財富都是自己賺來的,從而變得任性妄爲。當孩子成爲“搖錢樹”,父母爲了利益也會以孩子爲中心,不敢正常管教,進一步強化他們的自我中心意識,最終導致性格缺陷,難以融入正常社會。

建議:釐清行爲邊界 促進父母依法帶娃

爲促進父母(監護人)依法帶娃,盡到監護人職責,我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於2022年1月1日實施,明確了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品德、身體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行爲習慣等,遵循孩子成長規律,保障孩子的合法權益,倡導家長運用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依法帶娃”。

熊丙奇建議家長,讓孩子出鏡或發佈有關孩子的視頻時,要保護孩子的各項權利,履行作爲監護人的監護職責,在記錄孩子的過程中,不能影響孩子的人格健康發展。“有些家長爲了增加播放量,可能會故意醜化孩子,或者擺拍、編段子、暴露孩子的隱私等,這些都是違反未成年人保護法和家庭教育促進法的行爲。”熊丙奇認爲。

初小菲也建議,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父母、平臺及廣告主的責任邊界;平臺應加強自律,制定規範限制涉及未成年人的商業行爲,並加強“兒童出鏡”內容的審覈;父母則應謹慎發佈孩子的視頻,避免過度曝光和商業化,優先保護孩子的身心健康和長遠利益。公衆也可通過舉報機制監督不當行爲,共同營造健康的網絡環境。

總之,父母拍娃上網可以,但必須堅守法律和倫理邊界,不能讓孩子的童年被流量“綁架”。

(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張蕾 徐慧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