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心情】赫連擁/與子女討論偏心

與子女討論偏心。圖/黃鼻子

偏心是人性,是種十分個人化的好惡選擇,有觀念上的、有印象上的,更有莫名其妙全憑直覺的。通常,是在比較之下能有所感覺或立見的差別態度與對待。

人都有偏好,有喜歡與不喜歡的人事物。因此,凡育子女一個以上的父母,必定逃避不了面對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對於「偏心」的理解及反應。

我們都知道「手心手背都是肉」,但也確實是不一樣的肉。

我在孩子們很小的時候,跟他們討論過所謂「量身定製的公平」,意即「給你所喜歡與最需要的」;正因爲每個人喜歡與需要的東西不一定相同,所以,做父母的若想要在「公平對待」這方面下功夫,就必須掐對平衡點,而非凡事都來個「平分」了事。

舉例來說,兄弟倆對零食有非常不同的偏好,所以,同樣的零嘴若是一人各買一個,表面看似很公平,有時反倒存在了某種不公平──對不喜歡該款零嘴的那一方而言,自己既沒能吃到愛吃的,甚至有可能因不愛吃而乾脆送給了愛吃的那個人。試想你若收到一堆全都是不愛吃的,那麼這種「人人有份」的作法,依舊沒能做到皆大歡喜。

反過來理解,即使兩人收到的禮物大不相同,只要是自己最喜歡也最想要的,那就存在了某種公平──不能以價格貴重來定論,而是以「滿足了個人需要」的事實來斷定。

同理,也要盡力讓孩子明白,有時不同的教導方式和態度,亦跟「量身定製」的理論一樣,如同孔子的「因材施教」,此舉絕對要和「差別待遇」分清楚。

甚至必須承認,只要是人都免不了偏心,而且,偏心是一體兩面的。我們往往容易記住有人因偏心他人造成對自己的傷害,而忘記了當別人偏心自己時所帶來的支援鼓勵與優勢。人們免不了只喜歡被偏愛與善待,而對那未被偏好的情況感到失望與不甘。

對偏心不滿的,往往都是因發現或認爲「心未偏向自己」時的情況居多。

偏心的爭議,不只是情緒問題,更是關係中的認知落差。這種落差來自於兩個事實:父母的愛是多樣性的;孩子對愛的解讀,卻是主觀的。對父母來說,偏心往往是下意識的行爲,但對孩子而言,卻是深刻的感受。

真正傷害親子關係的,是父母拒絕承認差異存在的態度。因此,偏心不應該是個禁忌話題,攤開來討論,不是爲了找出父母對誰愛得不夠或不公平,而是爲了學會更好地看見愛及理解愛。

愛,本來就無法「精確平分」,只能是讓子女認識其中難以具體化的價值,讓他們在心裡調整出一個誤差最小的度量衡來。在父母的愛面前,懂得坦然表達自我感受,也勇於詢問與澄清,而非一味壓抑或曲解。

畢竟,孩子們還要面對與認識世上的各種不公。從我們爲人父母身上正確認識人性中的偏心本質,有助於引導子女學會在未來的人際關係中,更成熟地面對不平與差異,並寬容地理解「一碗水端不平」實乃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