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連7w2都捨不得”,女孩怒斥父母低認知:憑啥不讓我讀民辦
教育的成功不僅體現在分數和學歷的高低,更體現在認知的格局。可如果一個人在接受教育後,反過來嫌棄父母“認知低下”,那這樣的教育還能算成功的教育嗎?
高考錄取季,不同分數的考生都陸續迎來了自己的錄取結果,但人各有命,有人考上了不用掏錢的公費師範生,也有人成績不理想,選擇用學費去補足分數,不惜花好幾萬去讀優質民辦本科。
可如果攀比有意義,那一個人即使能讀的起民辦本科也不會知足,畢竟在民辦本科之上,還有富家子弟揣着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生活費,直接國外留學呢,經濟條件不同,選擇自然不同。
女孩怒斥父母低認知:學費才7w2,憑啥不讓我讀民辦?
但顯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在這個互聯網上充斥着“原生家庭”、“低認知”的時代,那些懂得體諒父母辛苦的孩子越來越少了,反而是那些被父母盡力託舉的普通人,反過來怒斥父母的“低格局”。
一名女同學在高考錄取季發佈了這樣一則視頻,視頻中她怒斥父母的低認知,視頻背景不難看出她的家庭環境是普通農村,經濟條件有限,再加上她高考512分的成績,只能讓她在專科和民辦本科之間二選一。
父母從現實因素考慮,希望女兒能選擇讀專科,畢竟動輒上萬的學費不是家裡能夠負擔的起的,可女兒聽到這裡卻氣得發抖,質問父母“憑啥不讓我讀民辦?”
她堅持認爲:本科和專科“相差十萬八千里”,不僅就業受影響,連考公考編都成問題,更何況能上本科誰願意讀專科?這種差別甚至比二本和雙一流之間的區別還大。
最終父母也是非常無奈,只能承諾:可以選擇一所每年學費不超過兩萬塊的民辦本科。女孩也找到了一所每年學費1.8萬的民辦本科,可父母眼中的愁容還是刺痛了她,於是她忍不住發視頻怒斥父母的“低認知”:四年學費不過才7w2,我的爸媽連這點錢都捨不得。
女孩沒有把父母的爲難歸結於經濟條件的客觀因素,而是堅持認爲,父母因爲學費就不滿她讀本科,是“認知低下”的結果。
可認知低下的究竟是誰呢?有細心的網友發現,女孩最終選擇的是民辦本科的工程管理專業,用網友們的話來說,那真是不僅多花錢,還讀了一個不好找工作的專業,畢業就得失業,7w2的學費也得打水漂。
“父母給不了的,就別怪他們拿不出來”
如果女孩願意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就不會說出“父母認知低下”這樣的話,父母的顧慮不僅來自經濟壓力的擔憂,還有對子女未來發展路徑的不同理解,這些都不能簡單用“低認知”三個字概括。
“父母給不了的,就別怪他們拿不出來”,在教育的選擇上,對父母提出超出家庭經濟能力的要求本就是強人所難,經濟實力有限的家庭,在教育選擇上更該以務實爲基礎,而非一味地指責父母的“認知低下”。
人生的高度不是簡單的由“本科”或“專科”兩個字決定的,無論是專科還是本科,學習過程中的努力和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專科生通過自身努力,在職場上取得了不遜於本科生的成就;反之,僅有本科文憑卻沒有實際能力的畢業生,也難以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脫穎而出。
畢竟,教育只是提供了一個平臺,如何利用這個平臺成長和發展,取決於個人的態度和行動。而教育的價值也不在於起點的高低,而在於過程中的付出和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