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簽署「百億農產意向書」 學者轟:外交經貿雙輸

由外交部籌組、每2年辦理1次的赴美農訪團,今年農業部長陳駿季特別隨行,但學者指出,此行不僅未與美國高層官員會面,甚至簽署貿易意向書後還遭視爲「美國貿易的勝利」,令人非常不解。(本報系資料照)

農業部長陳駿季近日率民間業者訪美,並針對黃豆、玉米、小麥、牛肉4品項,簽署「4年採購百億美元」的意向書,後續美農業部官員更於個人社羣軟體稱「這是美國的貿易勝利」,對此臺大農經系前系主任兼所長徐世勳認爲,我國重視此行程特別由農業部長親自出訪,結果不僅未與美官員見面,甚至出於和善簽署的意向書,還被美國視爲貿易的勝利,無疑是外交與經貿上的雙輸。

據瞭解,赴美農訪團由外交部籌組,每2年辦理1次,1998年迄今已辦理15屆,不過過往成員多由國內相關公協會與業者組成,但今年農業部長也親自出訪這逾2周的行程,簽署的採購金額也比過往增加約25%,且又適逢臺美關稅談判期間,就讓外界猜測此行不只是固定行程,也帶有關稅交換的含義。

徐世勳指出,我國簽署貿易意向書後,大舉向國內傳達「彰顯深化臺美夥伴關係的決心」,但美方不僅未公開感謝臺灣,甚至形容爲「美國農業貿易的勝利」,而我方部長都花費2周時間親自出訪了,卻未與美國官方高層正式會晤,因此外交層面可說相當不理想。

在經濟面,徐世勳指出,美國近年農產品出口競爭力下滑,黃豆、玉米、小麥等作物價格已難與巴西、墨西哥競爭,倘若在自由貿易狀態下,廠商應會選擇成本更低的國家,但在簽署意向書的現在,恐怕只能扛着高成本採購美國貨,然而這個「差額」勢必不會由廠商自行吸收,猜測將由民衆埋單,甚至可能出現之前進口蛋的情況,由政府暗中補貼價差。

徐世勳補充,近年農業部積極宣傳「雜糧轉作、大糧倉計劃」等內容,盼提升我國黃小玉的自給率,但如今又加大力度採購美國貨,等同於自相矛盾,那與其如此,不如將國內計劃補貼經費省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