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了!9+9÷3=12沒有錯,爲何老師打紅叉,網友:就不應該出這種題
現在已經成爲一個習慣,孩子放學的所有作業,要有家長來輔導,以致現在很多家長開始回去複習以前學校所學過的知識,可是現在的教材跟家長以前所學的教材相差太大,導致很多家長頭疼。
面對這一局面,一些家長下班後也加入了學習中,甚至還網上買了一些課程,趕在孩子前面學習。
然而,教育孩子並非易事,家長們開始深刻體驗到了培養一個學生成才的複雜性,開始理解老師的不容易。
最近一個家長在網上吐槽,“我家孩子沒做錯,9+9÷3等於12被打紅叉,到底哪裡做錯了?”
但是看看這個家長曬出來的題目,“9加9除3,結果是多少?”
終於知道到底是誰的錯,這個家長去跟老師理論,底氣還是差了一點。
現在的家長輔導低年級的學生,感覺非常吃力。大家發現現在的教材跟以前的相差太大,我們還停留在“曲項向天歌”,殊不知,九大行星的概念已經被修改爲“八大行星”。
另外,大家最常見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這些在我們70、80、90後的課本都是這樣讀的,而最近出現出現在的課本是“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都不知道是教材印錯了,還是已經修改了。
根據澎湃新聞報道,“天降大任於斯人也”的商標狀態全部爲“無效”,而“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也並無商標註冊。
你是按照我們以前學的教,老師會打紅叉,按照現在的課本學,總覺得不對。
所以,在孩子的作業輔導中,一些家長會感到力不從心,尤其是在數學或者古詩詞裡,如果沒有很強的邏輯理解能力,加上以前的儲備知識,你根本無從下手。
最近,有一位小學生的媽媽,就因爲一道數學題,跟老師爭論了起來。
9加9除3,結果是多少?
這位媽媽認爲自己的孩子答的沒有錯,9+9÷3=12,先算除法後算加法,沒有錯。
然而,這道題被數學老師打了一個很大的紅叉,還標註“不注意細節”。
這位家長很困擾,明明是自己的孩子答對了,哪裡有那麼多細節。
這位媽媽把這道題發佈到網上,尋求網友的幫助。
然而得出的結果只會讓這位家長更迷糊。
網友1:除和除以都分不清了嗎?9加9除以3纔是等於12,9加9除3,3是被除數,9是除數,所以是9又三分之一。
網友2:區分除和除以都是吃飽撐的,現實生活中有說9除3是3÷9的嗎?嚴謹地說:9加9的和,再除以三,商是多少,和是多少?數學的表達就是要意思唯一,不能有歧義。
這兩位網友把問題更繞遠了,看看下面網友的解答:
網友3:不就是把中文翻譯成算式再計算嘛,問題是你再把算式用中文念出來看看,對嗎?9+9÷3中文怎麼念?難道不是9加9除以3?如果是(9+9)÷3,再翻譯成中文不應該是:括號9+9括號除以3?
這位網友還是沒有解釋除9加9除3,中的除與除以用數學公式怎樣寫出來。
還得是網友4,說的最簡單直接:9+9÷3念做9除3加9,(9+9)÷3念做9加9除3,這篇文章中老師的批改沒問題,是家長的理解能力有問題。
不得不說,中國的文字和閱讀理解,就是極大地阻礙了科學技術發展,全是文字遊戲,科學要的就是簡單嚴謹,所以我們的科技被西方吊打,我們最頂尖的人才用的都是英語。
經過網友的點撥,這位媽媽終於知道除和除以的區別,這種題目,考量的還是人的數學思維邏輯,平時大家哪裡會想到一道簡單的數學題要考學生的觀察能力,還有理解能力,如果你只是單純的認爲這道題就是考加減乘除的先後順序,那就錯了。
不過很多網友認爲,出這種李鬼和李逵題目的人,就是有病,這種題不是這個年齡段應該思考的,簡單易懂就行。
但也有網友不認同,學東西不要單一,這道題中還包含了語文的理解能力,還有一個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
就比如,底下這道題,“教室裡有11盞燈,拉滅了4盞,教室裡還有幾盞燈?”
如果是大人,很快就會答出11盞,這跟拉滅多少沒有關係。而讓小學生來回答,他們會毫不猶豫的答7盞。
總結:
小編認爲,這種題目可以出,畢竟小學生在做數學題的時候,可以連貫語文的理解能力,畢竟又可以幫你複習語文,考慮的不單是邏輯思維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記憶力。
不能學了數學,忘記了語文,學習東西,還是要互相結合。
同時,還可以促進孩子養成認真審題的好習慣,培養孩子的全面發展。
對此,你們怎麼看?同意學校經常出這種題目嗎?歡迎留言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