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溝現異常腫塊 勿輕忽疝氣

臺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陳昱天表示,後天性腹股溝疝氣,與長時間站立、提重物、慢性咳嗽或便秘等腹壓增加有關。(臺北慈濟醫院提供/李念庭臺北傳真)

69歲的林先生近一年出現腹痛、左側下腹突起症狀,懷疑爲疝氣卻未就醫,近日突起處無法推回,導致無法排便、疼痛不止,緊急開刀將壞死腸道切除,直接腸道吻合。不料,1個月後復發,左側也出現疝氣。

臺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陳昱天表示,人體皮膚下組織結構,依次爲皮膚、皮下脂肪、筋膜、肌肉層及腹膜。腹股溝疝氣是腹膜底下的腸道,透過腹壁薄弱處突出,形成囊狀結構,可能因先天腹股溝管未完全閉合,或與後天長時間站立、提重物、慢性咳嗽、便秘等腹壓增加有關。

腹股溝疝氣好發於男性,盛行率約27到43%,臺灣成年男性罹患比率爲女性9倍,75至80歲最常見。陳昱天說明,腹股溝疝氣典型症狀,爲腹股溝沉重、鈍痛,女性可能出現骨盆不適,若突出的腸道卡住在外,就可能因缺血而壞死,導致劇烈腹痛、噁心、嘔吐、腸阻塞,甚至引發敗血症。

腹股溝疝氣治療方式,有縫合周圍組織及覆蓋人工網膜修補2種,可透過傳統手術、腹腔鏡微創手術、達文西微創手術執行。相較於組織縫合,人工網膜修補可減少組織張力,提供額外的支撐與強度,減少疝氣復發;對於複發性疝氣、大型疝氣或腹壁疝氣,成功率也較高。

陳昱天提醒,民衆可透過簡單的自我檢查,如站立時輕觸腹股溝區域,查看是否出現異常腫塊,或搬重物、久站時,是否感到沉重或疼痛,來判斷是否有腹股溝疝氣。若有異常,應立即就醫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