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港上市持續火熱,機構“摩拳擦掌”參與其中
赴港上市熱之下,一些在A股市場撤否的擬IPO企業,轉戰港股IPO;也有多數A股上市公司積極籌備港股上市事宜。
據不完全統計,自6月以來,有8家企業在A股IPO未果後轉道港股。A股上市公司尋求在港股二次上市方面,根據Wind數據,今年以來至7月30日,已有10家A股上市公司在港股上市。另外,還有多數A股上市公司正在加快赴港上市步伐。
“由於港股IPO審覈週期短,對於國內投資機構來說,也就多了一個高效率的退出渠道。我們也鼓勵那些短期內無法完成A股IPO的項目公司去香港IPO。”一位股權投資機構的人士對第一財經稱。
也有多位投行人士告訴記者,此輪港股IPO熱潮主要由多重因素共同驅動,包括港股估值修復預期與流動性改善、政策支持與上市制度優化、中概股迴歸與二次上市需求持續等,已調配資源,加大港股IPO項目挖掘力度,積極參與港股IPO市場。
赴港上市持續火熱
6月以來,有多家企業在A股IPO未果後轉戰港股,並有了新進展。
近日,江蘇中慧元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過港交所聆訊。該公司曾計劃在科創板上市,之後轉戰港股。
山東勝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勝軟科技”)也有了新進展,日前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擬在主板上市。這是勝軟科技年內二次遞表,今年1月份,勝軟科技轉向港交所,但因招股書超過6個月有效期並未獲上市聆訊而失效。
勝軟科技曾申請在北交所上市,上市申請於2023年6月30日獲得受理,在進入已問詢環節一年多後未有進展,直至2024年10月28日因撤單而終止審覈。不過僅3個月時間,該公司便轉道港股申請上市。
類似情況的還有歌爾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商米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濰柴雷沃智慧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長春長光辰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長光辰芯”)、軒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長風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其中,長光辰芯是在今年1月份撤回科創板IPO申請,轉戰港股。該公司曾於2023年6月份申報科創板IPO,當年7月份進入已問詢環節,之後一直未有進展,直至終止審覈。
除了在A股市場IPO未果的企業赴港上市外,還有一些A股上市公司尋求在港股二次上市。
根據Wind數據,今年以來,已有10家A股上市公司在港股上市,募資規模佔年內港股首發募資額約70%。這10家公司分別爲峰岹科技(688279.SH,01304.HK)、安井食品(603345.SH,02648.HK)、海天味業(603288.SH,03288.HK)、赤峰黃金(600988.SH,06693.HK)、恆瑞醫藥(600276.SH,01276.HK)、寧德時代(300750.SZ,03750.HK)、藍思科技(300433.SZ,06613.HK)、鈞達股份(002865.SZ,02865.HK)、吉宏股份(002803.SZ,02603.HK)、三花智控(002050.SZ,02050.HK)。
今年以來至7月30日,香港市場共有52只新股上市,共募集資金1275.33億港元,較去年同期增長逾6倍,已超越2024年全年集資額。
此外,還有多家A股上市公司加速赴港上市。6月至今,已有瀾起科技、合合信息、龍旗科技、石頭科技、廣合科技、傑華特、大族數控、紫光股份、三一重工等A股企業赴港上市進程披露更新。
還有些公司則在籌備階段。7月25日晚間,首創證券(601136.SH)官宣赴港上市計劃,擬發行H股登陸港交所主板,並聘請H股發行及上市審計機構。這距該公司A股上市時間(2022年12月22日)僅兩年多。
投行加大港股IPO項目挖掘力度
關於此輪港股IPO走熱的原因,業內認爲,主要由多重因素共同驅動。在港股上市熱潮之下,股權投資機構和投行等也摩拳擦掌參與其中。
“近年來,中國整體經濟持續向好發展,美聯儲降息、南向資金與外資淨流入,港股流動性和市場信心顯著改善。加之內地和香港監管部門發佈多項支持性政策,爲A股和中概股赴港、回港二次上市或雙重主要上市創造了機會,進一步豐富了港股市場的優質企業標的。港股憑藉其成熟的資本市場環境、靈活的上市制度以及國際化的投資者羣體,成爲企業融資和全球化佈局的重要選擇。”一位資深投行人士分析原因稱。
有券商高管也對第一財經稱,一方面,部分大型A股上市公司(尤其是新經濟、消費、生物醫藥等領域的龍頭企業)有強烈的國際化發展需求和品牌影響力提升訴求,赴港上市有助於其接觸更廣泛的國際投資者,利用香港市場的國際化平臺進行海外併購或業務拓展,並實現融資渠道的多元化;另一方面,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是全球資本配置中國資產的核心樞紐,對於尋求接觸中國機遇的國際投資者而言,港股IPO是重要的參與渠道。
在政策支持與上市制度優化方面,內地監管機構支持符合條件的境內企業依法依規赴境外上市,並與香港交易所採取優化審覈流程和縮短問詢週期等合作措施,爲內地企業赴港上市提供了便利;同時,香港監管機構持續優化上市規則,如2018年4月,推出18A章允許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2023年3月,推出18C章允許未有收入、未有盈利的“專精特新”科技公司上市;2025年5月正式推出“科企專線”,建立特專科技公司(18C章)和生物科技公司(18A章)的專屬上市支持機制,允許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請。
在這些背景之下,投行紛紛將目光聚焦港股IPO市場。
有券商投行主要以A股爲核心陣地,在這輪港股上市熱潮之下,也表示“已加大在港股項目挖掘方面的投入”。
“香港地區的業務一直是我們佈局的重點之一。我們去年便觀察到港股業務的復甦跡象,提前調配資源,積極參與港股IPO市場。爲更好地把握市場機遇,服務好擬赴港上市客戶,我們充分利用境內外一體化的管理優勢、靈活的內部資源動態調配機制,以及高度履責的內控質控體系,全面有效地開展港股業務。”上述資深投行人士稱。
也有券商投行高管稱,正在積極拓展香港證券市場IPO業務,爭取儘快實現香港IPO業務的突破。未來有三方面計劃,一是持續加強人才佈局,鼓勵全員積極參加香港證券業務牌照考試,提升公司海外業務團隊實力;二是不斷提高跨境一體化協同水平,共同服務重點客戶;三是提供全生命週期服務,不僅侷限於IPO,還將涵蓋上市前私募融資、上市後融資、併購重組、投資者關係管理等全鏈條投資銀行服務,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