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成門外】胡冰川:誰奪走了美國人的牛肉漢堡?
中新經緯8月1日電 題:誰奪走了美國人的牛肉漢堡?
作者 胡冰川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農產品貿易與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在美國消費者的餐桌上,牛肉漢堡正逐漸從日常食品轉變爲奢侈品。繼2025年初“蛋荒”危機之後,牛肉價格也因供應短缺創下歷史新高,成爲衝擊普通家庭餐桌的又一記重拳。
根據美國政府數據,6月份美國碎牛肉平均價格比去年上漲近12%,未加工牛肉牛排的平均價格上升8%。美國農業部數據也顯示,自今年1月以來,美國牛肉價格已上漲近9%,創下歷史新高。
這場價格風暴並非偶然,而是美國農業產業體系深層次問題的集中爆發,其背後交織着氣候異常、貿易政策、產業壟斷與貨幣政策寬鬆等多重因素。這些因素不僅加劇了當前的危機,也爲未來更多農產品的價格波動埋下了隱患。
從牛肉危機看美國農業的結構性缺陷
當前,美國牛肉大幅漲價的本質問題其實是前期貨幣政策的滯後效應。2020-2022年間,美國貨幣供應量大幅增加帶來的通貨膨脹,推高了養殖成本。爲遏制通脹,美聯儲自2022年起持續加息,導致牧場融資成本大幅上升。在此背景下,疊加乾旱等不利氣候因素,迫使牧場主加速清理牛羣,導致肉牛養殖量不斷收縮。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美國有8670萬頭牛和小牛,是自1951年以來最低的牛羣數量。
供應鏈的高度集中也構成了美國農業體系最突出的脆弱點。美國牛肉產業中,四家大型公司控制了全美80%的牛肉加工產能。這種近乎壟斷的市場結構雖然提升了效率,卻使整個系統喪失了必要的彈性。當乾旱或疫情等衝擊來臨時,少數企業的決策足以影響全國供應。2020 年以來的乾旱導致牧場水源短缺,飼料價格上漲,牧場主爲降低成本被迫提前屠宰大量母牛,削弱了未來繁殖能力。
此外,美國政府長期奉行“自由市場”理念,對農業的干預主要集中在補貼而非風險管理上。當牛肉價格低迷時,缺乏有效的收入保障或價格穩定機制,導致牧場主在虧損壓力下過度淘汰母牛,爲日後的供應短缺埋下伏筆。
而貿易政策的變化則令美國的牛肉價格雪上加霜。美國作爲全球第二大牛肉出口國,同時也是第二大牛肉進口國,其中大量用於漢堡加工的精瘦碎肉主要依賴進口,這是因爲其成本通常低於美國本土生產的高脂牛肉。今年4月,美國對全球多國舉起關稅大棒,這令依賴進口的牛肉市場供需更加緊張,牛肉價格聞聲自然也就水漲船高。
值得警惕的是,牛肉和雞蛋危機可能只是美國農產品價格波動的開端,多個食品類別正面臨類似風險。如極易受飼料成本和天氣影響的乳製品,易受極端天氣與關稅政策雙重威脅的蔬果等。
美國牛肉漲價會持續多久?
筆者預計,美國消費者可能還需要忍受高價牛肉相當長一段時間,最早也要到2026年以後纔可能看到價格明顯回落。
首先,供給端的恢復面臨週期性及政策等多重約束。牛肉生產具有典型的“長週期”特性——從母牛受孕、產犢到牛犢育肥上市至少需要2-3年時間。且美國已宣佈對自己重要牛肉進口國巴西征收50%的總關稅,牛肉進口量的減少及進口價格的上漲勢必加劇供應危機。
其次,取決於美國的貨幣政策。美國的高利率旨在抑制通脹,但一方面增加了農業借貸成本,另一方面可能通過減少整體需求間接緩解價格壓力;雞蛋和牛肉的漲價主要源於禽流感和牛羣收縮等供給因素,高利率仍是一個重要的間接因素。而在最新一期議息會議上,美聯儲第五次宣佈維持利率不變,且未就9月份貨幣政策作出決定,這意味着高利率帶來的高成本短期還將持續。
再次,需求端的調整同樣難以迅速緩解價格壓力。牛肉在美國飲食文化中地位特殊,需求價格彈性相對較低。堪薩斯州立大學的研究顯示,即使價格大幅上漲,消費者也只是減少購買量或轉向低價部位,而非完全放棄牛肉。當然,中低收入家庭可能會被迫減少購買或選擇其他肉類替代,但對碎肉的基本需求仍然存在。這使整體市場價格難以通過需求調整自然回落。
綜上,美國牛肉價格的演變軌跡很可能呈現“緩降”。2025年底美國牛肉價格可能達到峰值;2026年上半年隨着部分進口調整和飼料成本下降,價格可能出現溫和回落;到2027年,如果牛羣重建順利,價格纔有望明顯下降。但這一時間表高度依賴氣候配合與政策,任何新的衝擊都可能延長高價週期。而在美國關稅政策的影響下,美國整個生鮮供應鏈可能都面臨一定威脅,這也意味着牛肉可能只是美國家庭食品開支全面上漲的一個縮影。(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宋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