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比士:2024年全球核能發電量創紀錄 卻分佈不平均
阿聯的巴拉卡核電廠,是中東國家第一個核電廠,也引發了其他產海國家的仿效。(圖/enec)
著名財經雜誌《富比士》(Forbes)表示,核能發電在全球範圍迎來複興,許多國家引進與恢復核能,使得核能發電量創下歷史新高;但是這個復興運動並不是全面的,仍然有一些國家的核能發電繼續倒退,整體看起來變得分佈不平均。
報導的一開始就提到,造成如此現象是政治與社會大衆的認知問題。「核電一直是個悖論,它能夠生產大量低碳電力,卻又必須不斷應對政治和大衆認知的阻力。」
最新的《世界能源統計評論》(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寫道, 2024 年全球核能發電總量將達到 2,817 太瓦時,較2023 年略有上升,而且也超過了 2021 年創下的歷史最高水準。
最顯著的變化發生在亞太地區,該地區的核能發電量,是全球總體核能發電的28%以上,較10年前相比成長了兩倍多;其中,在過去10年,日本核電年均成長率爲2.6%,雖然緩慢,但已明顯擺脫了福島核事故後的低迷 。
但是,中國大陸纔是亞太地區的主力,發電量將從 2014 年的 213太瓦時, 飆升至 2024 年的 450太瓦時,平均年增長率接近 13%。
印度和韓國的核電也在穩定成長中,但規模無法與中國大陸相比。
這標誌着地緣政治的明顯轉變。核電不再由西方民主國家主導,而是由那些由政府主導的長期基礎建設計劃的國家在主導。
雖然反核運動最早出現在美國,但時至今日,美國仍然是核反應爐最多的國家,因此仍以每年約 850太瓦時的核電產量,佔世界核能總產量的 29.2%,位居世界首位。但是美國核電穩定的背後是老機組偏多,絕大多數是都1970年代建立的,缺乏新核電廠。
但是,隨着沃格特勒核電廠(Vogtle NPP 在喬治亞洲)的3號機與4號機的啓動,美國在2023年和2024年迎來了幾十年來核能發展的最大里程碑。這2部機組是美國30多年來第一座運轉的新建核電機組,標誌着美國長期以來耗資巨大、飽受工期延誤和預算超支困擾的結束。兩座機組採用的是西屋公司設設的AP1000型進步壓水式反應器,單部機組的發電容量1117百萬瓦,2部就超過2,200百萬瓦,足以爲超過一百萬戶家庭供電。
加拿大的核能發電量已從2016年的106太瓦時,下滑至2024年的85太瓦時,這反映了核電廠翻新工程和政策變化的影響。墨西哥作爲一個發電量較小的國家,發電量逐年大幅波動,這可能預示着其營運面臨挑戰。
法國長期以來一直是核能可靠性的黃金標準,全國有7成電力皆由核電供應。但受到政治不確定性與時常罷工的影響,法國的核能產量已從 2016 年的 442太瓦時,下降到去年的 338 TWh。
不過,法國的核電廠多數都維持運轉,並沒有明顯的退役潮。這就德國相當不同,德國維核能淘汰計劃,目前已實現零核能。
比利時、瑞士和瑞典,政策從退役核電廠轉向延役核電廠。
東歐的情況則較爲樂觀。捷克共和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的發電量正在增加,而烏克蘭儘管受到戰爭影響,但每年仍維持了超過50太瓦時的發電量。
在拉丁美洲,巴西和阿根廷的核電發電量穩定在15-25太瓦時左右,其中巴西的發電量略有上升。非洲唯一的核電國家南非,他們的核電發電量穩定,保持在13太瓦時。
中東地區迎來了核電新成員,也就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該國的於巴拉卡核電廠(Barakah NPP)於2024年正式運轉,使得核能發電量從2019年的零,增長到2024年的40太瓦時。 巴拉卡核電廠採用的是韓國水力核電公司的APR-1400進步壓水式反應爐,單部機組的功率1345百萬瓦,總共4部,發電量超過5000百萬瓦。
日本已重啓部分反應爐,但其發電量仍遠低於福島核事故前的榮景,去年發電量爲84太瓦時,而2010年則超過300太瓦時。臺灣正逐步淘汰核電,發電量將從2016年的42太瓦時下降到2024年的僅12太瓦時。巴基斯坦和伊朗的發電量持續保持穩定成長,儘管成長率不大。
全球核能格局正在分化。有些國家在能源安全和氣候行動雙重壓力的驅動下加倍投入,而有些國家則選擇退出。核能的發展重點正從傳統的西方國家,轉向那些願意爲核能提供長期資本和政策支持的國家。
對投資者而言,下一波成長很可能來自亞洲和中東,這種轉變也帶來環境效益,尤其對中國大陸而言,他們積極擺脫全球最大碳排放國的污名,所以核能發電每增加1000百萬瓦,都代表着減碳排放的重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