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釋永信,商業版圖有多大?
7月27日晚間,少林寺管理處發佈通報,確認釋永信因涉嫌刑事犯罪,挪用侵佔寺院資產,及嚴重違反戒律,與多名女性有不正當關係並育有私生子,正接受多部門聯合調查。
若罪名成立,釋永信宗教生涯至此終結。事實上,之前釋永信就險遭兩次“塌廟”:一次是在2015年,另一次在2022年。
2015年7月25日,署名“少林寺知情人士釋正義”發佈網帖稱:釋永信有雙戶籍,私生活混亂,包養情婦並育有私生子,侵佔少林寺資產,轉移股權至個人名下。2022年,釋永信迎來他的第二次危機。少林寺經過多年發展達到“宗教資本化”的高峰。同樣達到高峰的還有外界對少林寺財務不透明和釋永信的消費爭議。
前兩次危機看似“度過”,實則在公衆信任賬戶上持續透支。此次刑事調查由管理機構直接通報定性,少林寺從“被動澄清”轉變到了“主動切割”,釋永信沒能邁過第三個坎。
佛商釋永信
少林寺能有今天,釋永信功不可沒,堪稱近現代最會賺錢的僧人。
1965年,安徽阜陽潁上縣一個名叫劉應成的男孩呱呱墜地。誰也不會想到,這個農家少年日後會成爲名震天下的少林寺方丈。
1981年,年僅16歲的劉應成至嵩山禮少林寺方丈行正長老爲師,披剃出家。擺在他眼前的是一座破敗的寺廟,寺內僅有十幾個年邁的僧人,依靠耕種28畝薄地和捐贈的香火錢勉強度日。
轉折點出現在1982年,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爆火全球,慕名而來的遊客驟增。隨着遊客的增加,少林寺本可以光靠門票寺中就不愁吃喝,但可釋永信卻看到了賺更多錢的機會。
釋永信推動成立了少林寺拳法研究院,還建立了少林寺官網,公開《易筋經》《洗髓經》等武學典籍,以“武功秘籍”爲誘餌吸引全球武術愛好者。這一數字化嘗試,爲後續商業化埋下關鍵伏筆。
釋永信接任少林寺管委會主任後,成立少林寺武術隊,後發展爲少林寺武僧團。他帶領少林寺武僧團在全國巡迴表演,聲名顯赫之際,少林武僧團甚至來到英國白金漢宮。
後續少林寺紅十字會、少林書畫研究院、少林食品、少林藥局一個接一個成立,但釋永信仍不滿足。他甚至嘗試包括授權網絡遊戲、與快餐品牌聯名推出“少林漢堡”等“宗教+商業”模式。
釋永信是不是虔誠的佛信徒,沒人知曉,但很顯然,他絕對是個商業奇才。
商業版圖大盤點
天眼查APP顯示,截至目前,釋永信名下共關聯着10家機構組織,其中5家企業均已註銷,主要涉及河南少林寺高速公路開發有限公司等企業。
回顧釋永信的商業版圖,1998年7月,釋永信成立了河南少林寺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少林寺無形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前身,現已註銷),主營旅遊資源及產品開發等業務。
近年來,少林寺在釋永信的運營之下不斷擴張商業版圖,業務橫跨文化、餐飲、藥品、服飾、演出等多個領域,註冊多個公司和商標。
2008年12月9日,釋永信創辦了主打投資的河南少林無形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註冊資本爲100萬人民幣。
少林資管是少林寺商業化運作的重要平臺,自1999年以來,累計對外投資公司16家,最大單筆投資金額達1600萬元,總額近8000萬元。
一直以來,少林資管的運作讓少林寺備受“過於商業化”的質疑。
2008年5月,少林寺直接下屬的專門負責“少林寺”品牌整合和商品開發的公司“少林歡喜地”開設了淘寶店,經營佛教用品、武術用品等。當時華龍網曾報道,在少林歡喜地淘寶店中,一套由中華書局特別編輯出版的《少林武功醫宗秘笈》售價高達9999元。
2014年,中國手遊集團與少林資管簽訂合作協議,授權中國手遊集團使用少林品牌研發移動端和電視端的少林相關題材遊戲。
2022年4月,據中國基金報報道,鄭州市鄭東新區的一塊宗地被少林寺旗下的公司以4.52億元的底價拍下,一時間,“少林寺進軍房地產”的消息引起輿論熱議。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釋永信退出了該公司的投資股東行列,該公司的現任法定代表人爲釋永福。
截至目前,少林資管只有1家子公司爲存續狀態,名爲少林歡喜地(登封)有限公司。
公開信息顯示,如今少林景區每年遊客量可達400萬人次,少林寺門票爲80元,如果加上《禪宗少林·音樂大典》的套票則是299元。以此估測,每年門票收入應該超過3億元,按人均消費300元計算,旅遊相關總收入超12億元。
少林藥局還開發少林靈芝茶等產品,2019年銷售額突破8000萬元。釋永信2008年還涉足電商,上線淘寶店“少林歡喜地”,2020年年銷售額達2300萬元,2021年少林寺入駐抖音後,釋永信個人賬號半年粉絲破千萬,直播帶貨首秀超過500萬元。
打造海外商業化網絡方面,少林寺在150多個國家設立200餘個少林文化中心,採用分級會員制,普通會員年費300美元,VIP會員2000美元,僅洛杉磯中心年收入超300萬美元;海外開設“少林主題餐廳”“少林瑜伽館”,年品牌授權費達千萬美元級。
除了上述產業之外,武術教育也是一大收入。其中有屬於少林寺“嫡傳”派系,學員即是少林俗家弟子,由少林武僧教授功夫,一般5年學成,多年前的價格是一年學費1萬多元。
部分內容參考自:第一財經、鈦媒體、瀟湘晨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