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災慘重賴清德提無人機加速農作勘災 嘉縣9年前起就已導入

雲嘉南農作風災慘重,賴清德總統勘災提用無人機加速勘災,圖爲嘉縣9年前無人機勘災記者會,當時太保市長黃榮利拿無人機觀看。記者魯永明/翻攝

丹娜絲重創雲嘉南農業,造成設施農業與作物嚴重損害。賴清德總統昨天到雲林縣二崙鄉義莊合作農場視察災情,關心農民損失表示,農業災損調查應導入科技輔助,運用無人機取代人力現勘,以提升效率,加速災後復耕。農業部長陳駿季隨行視察,對總統建議表示認同;事實上,嘉縣早在2016年梅姬颱風後,就已率先導入無人機協助勘災,取得顯著成效。

嘉義縣早在2016年梅姬颱風後,就率先導入無人機協助勘災,取得顯著成效。當時擔任縣府農業處長林良懋指出,災後第一時間便與空拍公司合作,針對太保市設施農業集中區約500公頃農地進行空拍作業。僅花費4個小時,便完成大面積區域的高解析度影像拍攝,解析度達7公分,精細程度足以辨識溫室設施損壞情形。

空拍資料經過接圖、疊加地籍圖後,再委託中興大學進行數位分析,不僅能精準標註溫室區塊,還可計算設施損壞程度。例如,174筆設施農地中,即分析出有46筆損壞超過20%,符合補助申請門檻。從拍攝到出具分析結果,僅花費7天時間,大幅縮短傳統人工勘查所需時程。

當時太保市長、現任議員黃榮利回憶,以傳統人工拍照方式,完成500公頃的災損記錄至少需5天,且難以系統化比對,空拍搭配數位分析,不僅半天即可完成影像收集,還能具備證據保存功能,提高申報公平性與行政效率。

此次丹娜絲颱風災情再現,科技勘災經驗再度受到重視。專家建議,中央與地方應加快推動無人機災損調查標準化流程與人員培訓,建立可迅速啓動的應變機制。未來若能全面導入科技勘災,將可大幅提高農災處理效率,減少農民等待時間,並加速災區農業重建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