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遠征:觀衆的掌聲是對我們的最大支持

1957年4月27日,北京人藝的《風雪夜歸人》登上首都劇場,成爲一代觀衆的戲劇記憶;2025年4月25日,作爲北京人藝“經典保留劇目恢復計劃”的開篇之作,《風雪夜歸人》在首都劇場拉開演出帷幕。唯美的場景、悠遠的意境、貼合現實的表達,讓這部經典劇目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爲觀衆帶來一次富含東方意蘊的新中式舞臺審美體驗。

5月11日,《風雪夜歸人》創作分享會舉行,該劇藝術指導馮遠征、導演閆銳、舞美設計常疆、服裝設計彭丁煌、作曲文子,和主演劉恆、陸璐、李洪濤、樑國棟、劉宸、樑丹妮、李勁峰、李金濤等主創人員齊聚一堂,與觀衆分享創作的幕後故事。活動尾聲,在《風雪夜歸人》動情的謝幕音樂聲中,馮遠征率主創向觀衆鞠躬謝幕,令人感動又心潮澎湃。

將《風雪夜歸人》作爲開篇之作因爲遇到了適合扮演魏蓮生的演員

《風雪夜歸人》是著名戲劇家吳祖光創作於1942年的經典之作,以民國名伶魏蓮生與官宦姨太太玉春的情感悲劇爲主線,刻畫了一對“同病相憐”之人對愛與尊嚴的追尋。北京人藝於1957年首演《風雪夜歸人》,由夏淳導演,張瞳、楊薇、童弟、舒繡文等表演藝術家共同打造出了首版舞臺經典。

作爲北京人藝“經典保留劇目恢復計劃”的開篇之作,也是該院2025年首部新排大戲,《風雪夜歸人》今年全新亮相。談及何以選擇《風雪夜歸人》作爲開篇之作,《風雪夜歸人》的藝術指導、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院長馮遠征坦承原因很簡單,就是找到了適合扮演魏蓮生的演員劉恆。

馮遠征透露他年輕時學表演就很喜歡《風雪夜歸人》,“任鳴導演也喜歡這部戲,我倆在15年前就商量把這部戲排出來,一直沒有機會。2012年我們在國家大劇院做了一版《風雪夜歸人》,當時是任鳴導演,我演蘇弘基,閆銳演陳祥。《風雪夜歸人》1957年在人藝首演後,再也沒在人藝演,所以我一直希望能夠把它搬回到人藝的舞臺上。”

遲遲未能如願,馮遠征解釋說一個很大的問題是他一直在尋找能演魏蓮生的演員。馮遠征希望這位演員得是戲曲演員,“讓劇院年輕演員學習一些戲曲表演,和身上自帶戲曲功底,演出來是完全不同的。”幾年前開會時,他偶遇北方崑曲劇院的武生劉恆,立刻眼前一亮,“所以,從那個時候,排《風雪夜歸人》的計劃就開始在我心裡醞釀了,見到了就不能錯過,錯過了可能又得等多年。”

劉恆說直到自己踏進人藝劇院的大門,心裡纔有了真實感,《風雪夜歸人》是他第一次演話劇,且上來就挑大樑,壓力可想而知。他感謝馮遠征、閆銳導演以及劇組裡的所有主創,“遠征老師和我說,放心、大膽去做,沒事兒,有我們呢。他們一直幫助我,讓我排練時內心踏實。”

北京人藝到了新老交替的時候

儘管不是導演,但排練廳裡經常能看到馮遠征的身影,他的工作量一點不比當導演少。馮遠征表示,自己作爲該劇的藝術指導,要了解戲導到什麼程度了,“一些細節還需要跟導演溝通,另外,我去了排練廳以後,他們可能會覺得踏實一點。做這個戲其實是有一點點冒險,特別是用劉恆,用這些年輕人主演,他們是不是能夠被觀衆認可?這是一個問題。”

馮遠征坦承,現在需要特別關注年輕演員的成長,“北京人藝到了新老交替的時候,無論是年輕演員還是年輕導演,都需要鍛鍊。這個時候不給年輕演員鍛鍊的機會,五六年以後他們是不是能接得住,這是我們最大的一個擔憂。”

對於年輕演員,馮遠征表示,要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鼓勵他們、給他們信心。“比如劉恆,他剛來排練時,有段時間,大家覺得他身上的戲曲味道很濃,我說沒問題,能改,需要慢慢讓他適應,所以,我跟他說的很多話都是放鬆,把肩放下來,把肘收起來,不能老架着,架着就是武生不是旦角了。在這個排練廳裡,可以看到年輕演員在一點一點接近人物,一點一點成長起來。”

劇中扮演蘇弘基的李洪濤和扮演馬大嬸的樑丹妮都是人藝老演員。李洪濤表示,這次排《風雪夜歸人》感受到強烈的青春氣息,“這批新演員,我覺得都很優秀。跟我幾年之前回來排戲的時候不太一樣,那時他們還有點兒青澀,現在成長很多。我覺得和他們在一起很和諧,大家聊排戲、聊生活,沒有什麼距離。我從他們身上也吸收到很多。”

樑丹妮也稱讚這批年輕演員非常優秀,她此前在國家話劇院製作的《風雪夜歸人》中就扮演馬大嬸,這次雖然扮演同一個角色,但是樑丹妮做了不少新嘗試,“我覺得馬大嬸應該有一些新意,不要再按照以前的,原封不動地搬過來,我這個人就是不太願意重複自己以前的表演,不希望墨守成規,像複印機一樣,一遍一遍又一遍。這版馬大嬸比較清新可人,不是那種特別賣慘的表演。”

令人稱讚的舞美效果是第七稿戲中傢俱都是量身定製

專家稱讚《風雪夜歸人》是有“中國氣派”的一部劇,不同於傳統的現實主義作品,此次的舞臺設計摒棄了繁複的具象場景和高科技手段,轉而從中國傳統戲曲中汲取靈感,主要以軟景構建寫意空間。不同於戲曲的“守舊”,層層垂落的紗幔打造出輕盈、空靈、乾淨的意象,戲曲舞臺上常用的“一桌二椅”作爲主要道具,與跟着劇情流動的輕薄幔帳、倒懸的枯樹虯枝、簡約的中式圍欄、典雅的月亮門等組成院落、戲臺和書房等場景,輔以光影打造出不同時空,賦予舞臺以“東方詩境美”。

導演閆銳認爲,經典劇目是劇院的底蘊,排演經典既要傳承經典韻味,又要與當下觀衆共鳴,這對導演而言是修內功,“只有不斷重排,經典劇本才能和觀衆同呼吸;而融入民族特色的排演方法,也增添了這個劇目與世界對話的可能性。破與立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對的,就像繼承與創新一樣。人藝經典劇目,繼承是首要的,同時又希望能找到新的屬於這個戲的舞臺氣質、舞臺樣式和舞臺審美。”

具體到《風雪夜歸人》,閆銳表示,從劇名到劇本本身,《風雪夜歸人》是詩性化的表達。“所以我們更像提純,沒有完全按照現實主義排演,借鑑了戲曲美學,希望在舞美、表演等各個方面,能迴歸純粹和質樸,古樸典雅,有東方美學,有虛實相生的中國詩境美。”

馮遠征表示,在最初決定排《風雪夜歸人》時,他跟閆銳導演就明確,戲一定是新排,一定要有現代意識。“現代意識就是要體現現代人的審美,同時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氣質。但是傳統文化的體現,不是簡單地把傳統元素堆到臺上就可以了。我們這次就是要向經典致敬,同時也要帶着自身的氣質去表達。”

舞美設計常疆透露,馮遠征和閆銳給他的關鍵詞就是“悽美”,最終在七稿之後,纔有了現在爲人稱道的舞美效果。其中很多設計又不僅只是爲了美感,還與劇情、心境都融爲一體。例如,層層垂落的朦朧紗幔如同人生起伏,隱喻命運無常;海棠枝蔓和蓮花燈則象徵着對自由、愛情和理想的大膽追尋。閆銳說他個人很羨慕劇中的魏蓮生,“因爲他很大膽,很堅定,雖然不知道未來怎樣,但能毅然放棄現在的所有,邁步走出去。我在生活中沒有那樣的膽量,但是希望在藝術創作上,能有這樣一份勇氣。”

如此完美的舞臺效果離不開主創對每個細節的追求完美。據悉,戲裡的傢俱都是劇院師傅自己製作、自己刷漆,可謂“高奢定製”。常疆還透露,月亮門的高度是2.5米還是2.6米,大家還經過了一番討論,最終確定爲2.5米,常疆說別看僅是10釐米的差距,但他們就覺得臺下觀衆的觀感會有所不同,“還有我們鋪的地毯,鋪好後,遠征老師會問演員地毯滑不滑,他很注意演員的安全。”

今年除了《風雪夜歸人》還有《駱駝祥子》

談及“經典保留劇目恢復計劃”,馮遠征表示有兩個步驟,一是挑選什麼樣的劇目恢復,二是什麼劇目在什麼時機恢復。“今年我們有兩部,一部是《風雪夜歸人》,一部是《駱駝祥子》。北京人藝一直在演《駱駝祥子》,但今年想恢復1957年梅阡老師導演的那版,讓年輕演員在舞臺上感受一下,人藝老一輩藝術家留下來的《駱駝祥子》是什麼樣。”

馮遠征感謝觀衆對北京人藝的支持,“我們每一次謝幕時,你們的掌聲是對我們、對藝術崇高敬意的最大支持。從這點來說,北京人藝永遠感謝你們,因爲你們是人藝排新戲、排好戲、演經典的最重要動力。”

文/本報記者張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