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要在上海建廠:雷克薩斯國產化落地 能成第2個特斯拉嗎?

2月5日,豐田汽車公司(下稱“豐田”)宣佈與上海市政府達成相關合作意向。豐田決定在上海市金山區成立LEXUS雷克薩斯純電動汽車及電池的研發、生產公司,以研發並投產雷克薩斯純電動汽車。至此,傳聞數月之久的雷克薩斯國產一說成爲現實。

豐田表示,中國是以純電動汽車爲代表的新能源汽車實際需求最旺盛、相關技術引領全球發展的市場,豐田要繼續“成爲當地最好企業”,因此計劃在上海設立純電動汽車及電池公司。

豐田此次在華佈局,不僅限於推動雷克薩斯國產化,也意在打造海外品牌的獨資車企。此前豐田在華主要與一汽集團、廣汽集團共同投資,打造了一汽豐田、廣汽豐田兩大合資品牌,子品牌雷克薩斯全系產品則爲海外進口。在自主品牌崛起的當下,豐田在華已然遇阻。

此外有觀點認爲,豐田在滬設立雷克薩斯電動汽車公司,或意在效仿特斯拉在華建廠的成功案例。2018年7月,特斯拉宣佈在上海打造首個海外獨資工廠,並在上海工廠投產後迎來了快速增長期。此次,豐田亦是計劃在上海獨自出資建廠。

國產落地只爲新能源?

雷克薩斯是豐田旗下豪華汽車品牌,於2004年進入中國市場。該品牌秉承進口策略,在華所有在售車型均由海外製造、進口。在中國官網上,雷克薩斯共有12款車型在售,涵蓋轎車、SUV、MPV等,多爲燃油車型。

入華20年來,雷克薩斯在中國市場獲得了一定發展。甚至在2020年前後因供不應求,部分地區出現經銷商加價賣車的情況,因而一度被稱作“加價神車”。2021年,雷克薩斯在華銷量迎來頂峰,達到22.7萬輛。

但好景不長,此後雷克薩斯在華銷量逐步下跌,2024年其在華共售出18萬輛汽車。

在業內人士看來,缺乏有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品是雷克薩斯在華承壓的重要原因。同時自主品牌衝擊高端,也限制了雷克薩斯的發展空間。此外,雷克薩斯全系車型進口需要承擔不菲關稅、運輸成本,也削弱了其在價格端的競爭力。

作爲對比,截至2024年,奔馳、寶馬等豪華汽車品牌在華已投產多款新能源車型以及燃油車型,如奔馳EQE、奔馳EQB、寶馬i3、寶馬i5以及寶馬X5等。凱迪拉克、沃爾沃也憑藉合作方上汽集團、吉利汽車實現了部分電動汽車的國產化。

而此次在上海設立電動汽車公司,就是豐田汽車和雷克薩斯應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的關鍵舉措。

時代週報記者還向雷克薩斯方面瞭解其在電動汽車產品規劃以及燃油車型的國產化議題,截至發稿未獲答覆。雙方也尚未公佈此次投資金額。

上海新公司投產後,雷克薩斯或將成爲最後一個在華實現生產的海外主流豪華品牌。

想做第二個特斯拉?

豐田汽車此舉意在推動雷克薩斯在華競爭力,但這並非唯一用意。

根據豐田方面的發展規劃,雷克薩斯計劃到2035年實現全球銷量100%都是純電動汽車,並計劃到2030年銷售100萬輛純電動汽車。在中國、北美和歐洲三大關鍵市場,雷克薩斯計劃到2030年將在售車型全部轉變爲純電動汽車。

這或解釋了爲何此次雷克薩斯國產,官方並未提及燃油車型的變化。而在業內人士看來,雷克薩斯要實現全面電動化、並提高全球銷量,擁抱中國或是最佳選擇。

2018年,中國開始逐步放寬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並在2022年徹底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得益於此,特斯拉在2018年宣佈在華建立首座海外獨資工廠,後者於2019年在上海落成並投產。這是上海有史以來最大的外資製造業項目。

除了政策的放開,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也已建立了完善的零部件供應鏈,海外車企可以利用此優勢在最短的時間內國產化車型,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降低了生產成本,從而有望推出具有價格競爭力的新車型。

特斯拉就是一個成功案例。在上海工廠迅速建成、投產後,國產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在中國持續熱銷,也助力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汽車出口量超過百萬輛。

豐田方面也在今日提到了這一點,表示新公司將依託上海市及長三角地區先進成熟的產業鏈基礎、物流網絡、人才體系及市場規模,研發LEXUS雷克薩斯品牌純電動車型,並計劃於2027年投產。

“雷克薩斯在上海國產,對其在全球發展電動化有巨大的利好因素。”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因爲只有中國纔有較強產業鏈,纔有產品的競爭力,才能推動雷克薩斯電動化的快速發展。”

天津大學中國汽車戰略發展研究中心預測研究總監陳麗然也認爲,豐田曾叫停電動汽車項目,但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的發展或給其帶來了信心。“中國電動汽車產業有望幫助雷克薩斯實現更好的電動化轉型和發展。”

本文源自:時代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