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唐的智慧:能成事的人,往往特喜歡在三個方面折騰,十有八準

普通人和那些能成事的人有何區別?有人說是努力,有人說是學歷,有人說是家庭,其實讀了馮唐後我才明白,這些都不是,有些人之所以能成事,關鍵在於折騰。

他們有着一顆折騰的心,在方方面面折騰,隨後找到那些對自己成事影響最大的幾個方面再去折騰,從而掌握一些關鍵技巧,最後成事。

我們普通人如果想成事,也要開始折騰,但有沒有什麼辦法找到正確的方向折騰,避免走一些彎路呢?“折騰”專家馮唐或許能幫到你。

馮唐靠着“折騰”,硬生生成了一個傳奇,才40歲,就跨了很多次行,關鍵每次都把新行業做到了頂尖,他是醫學博士,麥肯錫董事,知名作家,收藏家、攝影家,頂級投資人,星級廚師,在2013年,登上了中國作家富豪榜。

然後他把自己“折騰”成事的經驗總結成了一本書,叫做《馮唐成事心法》,今天阿胖與你分享的折騰方向,就來自於這本書。

在《馮唐成事心法》裡,馮唐曾提到,能成事的人,往往特喜歡在這3個方面折騰,十有八準,建議你耐心讀完,找對方向去折騰,或許你的人生馬上就會有改變。

01

溝通上折騰

《馮唐成事心法》裡馮唐提到,能成事的人,往往特喜歡在溝通上折騰。

在馮唐看來,現在這個社會最本質的東西還是人,無論做什麼都需要人,而溝通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一道鴻溝,一旦能把這個鴻溝抹平,處理好,也就意味着每件事都能做好,那成事也就不遠了。

實際情況也是如此,無論你做什麼行業,處在什麼年齡階段,必不可少的環節一定是溝通,因爲現在我們的世界還是由人組成,無論是生活、工作、娛樂,這些產業背後都是要靠人建立起來的。

比如哪怕你是一個搞研究的,很多人覺得搞研究的就懵頭搞就行,不用溝通,但實際上你當然要溝通,閉門造車是搞不出好研究來的,你需要去拜訪其他研究大佬,和能夠互補的人合作,這個過程都要依託溝通,才能做好。

可以這麼說,無論你再迷茫,只要去在溝通上折騰,就準沒錯,一定能給你帶來幫助。

那怎樣在溝通上折騰,纔會更有效果呢?《馮唐成事心法》裡提到了2個原則

第一個是傾聽

溝通的核心並不是說,而是聽,聽清楚了別人的話語,進行了深度思考之後再說,這纔是一個好的溝通的基礎,因爲溝通的目的是解決問題,如果你不願意傾聽,他也不願意傾聽,問題也根本沒法解決。

所以從現在開始你可以讓自己的每一次溝通絕不多說話,一定要比對方少說幾句,奔着解決問題去。

第二個是有條理

溝通的過程中不僅你要聽別人的,別人也要聽你的,這時候說話有條理變得異常重要,給你說一段話“這個,我,嗯,真的,其實,很清楚的”這話是不是聽起來很吃力?因爲沒條理,其實這句話只是想表達“我聽清了”。

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可以用金字塔原理來表達,一定會很清晰,比如先說我的結論,然後再說爲什麼,最後做個總結,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結構。

02

細節上折騰

《馮唐成事心法》裡馮唐提到,能成事的人,往往特喜歡在細節上折騰。

就馮唐他自己來說,在成事的過程中,對細節異常偏執,每天都要覆盤,有時候甚至連和客戶說某句話的先後順序,以及語氣都要仔細考量一段時間。

“細節”屬於那種特別重要但大多數人都忽略的模塊,很多人覺得細節就是件小事,根本影響不了大局,單看細節,確實是小事,但細節從來不單獨起作用,每個細節都有成千上萬個夥伴,他們通常一起起作用,這時候能造成的影響就巨大了。

比如每天的收入比別人少100,但看每天,100塊似乎算不了什麼,但看一年,36500還是很大一筆數字了。

細節往往是以天或者次爲單位去計算的,但時間是在持續不斷向前走的,在時間的運動下,細節持續疊加,遲早有一天會變成龐然大物,只能說細節現在不起眼,但由於時間的原因,細節以後一定會對你影響巨大,所以說什麼也要注意好細節,這樣才更可能成事。

那怎樣在細節上折騰才比較有效呢?《馮唐成事心法》裡提到了一個辦法:顯微鏡拆解

這個辦法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我們需要某件事單獨挑選出來,像是拿着顯微鏡在看這件事一樣,把這件事的所有地方全部拆分開,一個個的去思考是否合理。

比如這件事:今天上班路上摔了一跤,用顯微鏡拆解,就可以拆解成:上班路上、摔跤、跑步摔的、摔在xx地方、臉先着地、手機裂了、腳崴了、心情還算穩定。

這時候再去尋找某些細節會變得非常簡單。

03

規律上折騰

《馮唐成事心法》裡馮唐提到,能成事的人,往往特喜歡在規律上折騰。

啥意思呢?規律上折騰,可以看做一種歸納總結,比如馮唐的這本書《馮唐成事心法》,就是馮唐在規律上折騰出的結果,他把自己的多次實踐後的成事經驗歸納總結成一些方法論寫了下來。

幾乎所有能成事的人,都愛在規律上折騰,比如巴菲特的人生合夥人查理芒格,就很喜歡總結各種各樣的思維模型,等到下次思考的時候,不需要重複去梳理自己的邏輯,直接用思維模型套用即可。

很多東西看似不一樣,但實際上底層規律是一樣的,比如跳槽和投資其實也可以說是一樣的,兩者都要恰當的時機出手,但如果你不去總結規律,你在跳槽上思考做的一些思考,在投資上還要再做一遍,這不就嚴重影響效率了嗎?

之所以規律上的總結這麼重要,是因爲很多人東西大同小異,你做了一次,總結好了規律,下一次就可以直接用上這個規律,而不用消耗額外的思考時間了,這不就增加了你的成事可能性嗎?

那規律上該如何折騰,才能做好呢?《馮唐成事心法》裡提了一個辦法:尋找共性特徵。

也就是當你刻意地去尋找某幾件事裡的共性特徵時,就很容易總結出規律。

比如讀書和寫作有什麼共性特徵?兩者都是知識流轉的一種方式,所以我們就可以總結出一種規律,只要把知識流轉好了,寫作和讀書就能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