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臺志願者擦亮宛平文明窗口
隨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紀念日臨近,宛平城這座鐫刻着民族記憶的英雄之城,正迎來暑期參觀客流。爲了保障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及宛平城、盧溝橋地區的暑期參觀,豐臺區的志願者們正以高質量的志願服務,守護這份穿越時空的歷史敬意。昨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前往宛平城採訪時看到,志願者們以熱忱的服務守護遊客全流程關鍵節點。志願者袖口貼着“北京豐臺”logo與“文明豐臺志願服務”字樣的微笑貼紙,成爲遊客眼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北青報記者瞭解到,共有三支專業志願服務隊伍爲遊客提供義務指路等服務。來自東鐵匠營、石榴莊街道的60名公共文明引導員組成“檸檬黃”隊伍,他們身着標誌性黃色制服,成爲遊客眼中醒目的“指路標”,“檸檬黃”隊伍憑藉多次重大活動保障經驗,承擔入口引導、秩序維護及應急響應等基礎服務。宛平街道56名“宛然以平”志願者作爲熟悉本地歷史的“活字典”,在城牆下、街巷中爲遊客講述抗戰故事,成爲歷史傳承的“移動講解員”。此外,一支由歷史專業背景志願者組成的“志願者服務隊”被部署在盧溝橋、抗戰館等地標,經系統培訓後,提供深度歷史講解、文物闡釋等專業服務。
爲應對暑期高溫及特殊羣體需求,豐臺區提前繪製《宛平城文明服務點位地圖》,明確16個固定點位和3個流動哨位的責任分工。“爲了更好地服務遊客,我們在抗戰館開館倒計時前組織召開了動員會,通過講座、知識競賽等形式開展了密集培訓。我們還提前探點熟悉崗位,整理了一系列與抗戰館、周邊景點相關的問題及答案,自備應急藥品。”豐臺區公共文明引導員、石榴莊支隊隊長郭秀琴說。
隨着紀念活動的陸續展開,志願者指路、尋人、尋物等點滴服務,共同織就了有溫度的文明實踐網絡:在抗戰館入口處,一對坐輪椅的老姐妹前來參觀,“檸檬黃”引導員們啓動“愛心接力”,從入口到館內尾廳無縫銜接,全程護送參觀;一位學生中暑時,“宛然以平”引導員及時遞上自備藥品;一名小女孩與家長走散哭泣,引導員及時安撫並幫忙尋回家人,臨別時女孩鄭重敬上少先隊禮。“這些瞬間都是我們最好的工作紀念。”一位青年志願者告訴記者。
7月16日上午,“宛然以平”青年志願者在彈痕累累的城牆下,向前來參觀的遊客開展“沉浸式微宣講”,用鮮活的抗戰故事讓歷史遺蹟“活”起來。“我從小生活在盧溝橋,聽着老一輩講述的抗戰故事長大的。每次路過宛平城城牆,看到這些彈坑,都會想起長輩講述的故事。”1996年出生的青年志願者太正琪告訴北青報記者,“我很榮幸能夠成爲志願者,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更多人瞭解這段歷史,特別是幫助青少年瞭解抗戰英雄的浴血奮戰,讓更多人銘記這段不應忘卻的歲月。”
“宛平城既是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的文化地標,也是豐臺區展示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的重要窗口,我們希望以優質的志願服務,着力打造遊客到宛平的第一印象,展現熱情開朗、大氣開放、積極向上、樂於助人的‘北京範兒’。”豐臺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區文明促進中心主任劉屹表示,下一步,豐臺區將圍繞宛平“博物館之城”建設,面向全市招募一批有相關學術背景的專業志願者,在抗戰館、抗戰雕塑園、盧溝橋、宛平城等地爲遊客提供專業志願講解,推動宛平地區志願服務常態化。
文/本報記者張知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