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鳴供應鏈:用“共享”連接產業資源,探索區域協同新路徑
在共享經濟逐步從消費端向產業端延伸的背景下,一家紮根揚州的供應鏈企業正在嘗試通過多產業協同的方式,探索資源高效流通的新路徑。鳳鳴(揚州)供應鏈有限公司通過搭建實體產業共享平臺,連接生鮮配送、閒置資產盤活、養老服務等多個領域,爲中小企業提供資源對接與協作支持。
從單一到多元:共享平臺的實踐升級
與早期共享經濟多聚焦於某一細分領域的模式不同,鳳鳴供應鏈選擇了一條更爲綜合的路徑。鳳鳴供應鏈目前擁有24000平方米的自有數字化運營中心,並配備了專業的技術服務團隊,支持多業務線的協同運行。
平臺當前主要開展三類業務:
生鮮供應鏈服務:連接農產品產地與本地消費場景,提升流通效率;
閒置資源整合:盤活企業設備、場地、人力等閒置資源,提升資產利用率;
跨行業資源匹配:覆蓋餐飲、旅遊、養老等行業,推動供需雙方精準對接。
“我們不是做傳統意義上的‘買賣’,而是做資源的‘連接器’。”鳳鳴供應鏈創始人朱毅表示,平臺的核心目標是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資源錯配和協作成本高的問題。
模式創新:構建區域性資源網絡
與純線上平臺的輕資產模式不同,鳳鳴供應鏈採用了“線下采集+線上匹配”的雙軌運營方式:
線下團隊深入農貿市場、社區商戶、產業園區,採集真實需求;
線上平臺通過數字化工具,實現資源的多方調度與匹配。
目前,平臺已在揚州本地建立起覆蓋多個行業的資源網絡,逐步形成了區域性服務能力。“不是所有資源都適合跨區域流通。”朱毅解釋道,“比如生鮮配送講究時效,養老服務依賴本地人力,這些都需要更貼近區域的運營模式。”
文化驅動:將“天下爲公”融入日常運營
“大道之行,天下爲公”,這一理念也被轉化爲企業的三項基本運營原則:
開放接入:不設行業門檻,鼓勵各類中小企業平等參與;
輕量協作:通過標準化流程和簡易合約,降低合作門檻;
資源複用:建立資源使用評估機制,提升平臺整體運行效率。
當前,共享經濟正從“流量聚合”向“實體賦能”轉變。
鳳鳴的模式體現出兩個趨勢:一是從消費端向產業端延伸,二是從全國擴張向區域深耕。這種探索對縣域經濟的資源優化具有積極意義。
未來規劃:打造可持續的區域服務體系
據企業透露,鳳鳴供應鏈未來將分階段推進以下計劃:
短期目標:完善揚州及周邊城市的服務網絡,提升平臺響應能力;
中期建設:建立跨行業資源調度標準,推動協作流程規範化;
長期願景:形成可複製、可落地的區域共享服務模式,助力更多中小企業實現資源協同。
“真正的共享不是簡單地去掉中間環節,而是創造新的價值節點。”朱毅強調,“我們希望讓每個參與者都能在平臺上發揮自己的優勢,實現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