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侖:能成事的人,一般不靠埋頭努力,而是提前看破了3個真相

很多人覺得那些能成事的人一定是天選之子,出發點高,從概率的角度來看,出發點高的人成事的可能性會更大一些,但普通人只要找對方向與方法,一樣也能成事,只不過普通人非常多,所以拉低了普通人成事的概率。

那怎樣做,能讓我們普通人成事呢?馮侖給出了答案。

馮侖的身份不簡單,身價幾十億的富豪,在商界打拼30多年,擁有豐富的人脈與經驗,本來我這種普通人是接觸不到他的智慧的,但他寫了一本名爲《扛住就是本事》的書,把他的智慧主動分享給了我們,我把這本書看了好幾遍,再結合身邊朋友的一些成事經驗,理解了馮侖在書中所提出的成事智慧,他曾說到,能成事的人,往往不靠埋頭努力,而是提前看破了3個真相。

01

真相1:要有足夠悲觀的心態

有人對這個真相感到詫異,不是都說要樂觀的心態嗎,這裡爲什麼說要有足夠悲觀的心態呢?因爲對大多數人而言,樂觀是天生的,所以這時候我們要刻意地增加一些悲觀的心態,來維持心態平衡,從而幫我們成事。

先解釋一下爲什麼樂觀是天生的?《扛住就是本事》裡提到一個自視過高的心理,也就是我們總是會高看自己。比如你問你朋友某個他不清楚的知識點,他也會自信地回答你,這便是他的樂觀。

明明我們離成事還有很遠,但我們總覺得自己離成事不是太遠,這也是樂觀的心態。

再來聊聊爲什麼增加一些悲觀的心態能幫我們成事呢?馮侖、馬雲這類企業家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先想想自己的企業未來可能是怎樣倒閉的,然後再去儘可能避免倒閉的原因,那就能長遠發展了。

這就是悲觀心態的好處,能讓我們提前的差不多想好可能發生的壞情況,既然能提前想好,我們便能提前避免,壞情況都避免了,留下的就只有好情況了,那我們不就更可能成事了嗎?

這些東西,如果你只靠埋頭努力,是壓根沒法知道的,只可能會在錯誤的方向上越走越遠!

那樂觀與悲觀分別處在一個怎樣的狀態,纔是最好的呢?《扛住就是本事》裡提到了一個衡量標準:經常性反着來。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經常性樂觀的時候,就要多去悲觀,如果我們經常性悲觀的時候,就要多去樂觀。

比如你經常想的是這件事如果我做不好,應該怎麼辦,那這時候你就要多樂觀的去想想。

02

真相2:要面子沒用,給面子纔有用

這個真相看上去可能有些難理解,其實梳理一下你就知道了。

先看要面子,完全會拖垮你的成事。很多人在成事的路上會歷經磨難,剛開始連飯都吃不起的時候,只能去做服務員,甚至去乞討,但也正是因爲這些困難,才造就了他們堅韌不拔的特質,最終才能成事。這時候如果你要面子,是不是這些事就做不成了?那你不就喪失了成事的可能性了嗎?

那爲什麼說給面子纔有用呢?在《扛住就是本事》裡,馮侖提到了一個孫子心態,也就是以謙虛、尊重他人的狀態與他人交往。

人天生就是要面子的,當我們以孫子心態與他人交往,其實就是在給他人面子,這能讓他人的虛榮心被滿足,對你的好感便會急速增加。用這樣的心態,無論你想和誰結交,都會變得更加容易,人脈有了,成事不就變得輕而易舉?

這個心態,如果你只靠埋頭努力,是壓根沒法知道的,只可能會在錯誤的方向上越走越遠!

那如何做到孫子心態呢?因爲我們自己也會想要面子呀。《扛住就是本事》裡提到了一個辦法:與我無關。

要面子的原因是總覺得別人都在乎自己,只要我們認識到對其他人而言,外人的事都與他無關就行了。

有一個很好的辦法,找一個你認爲他很在乎你的人,然後問他幾個問題,你會發現他壓根答不上,這就說明你覺得很在乎你的人都不在乎你,所以你壓根就不需要面子。

03

真相3:要懂得不按套路“出牌”

這個真相啥意思呢?《扛住就是本事》裡用一個很簡單的對比說明白了。

潑婦和貴婦吵架一般誰會贏?當然是潑婦,爲啥?因爲她不按套路出牌,但貴婦嚴格遵照規則,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儀態和修養。

其實只要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是那些不按套路出牌的潑婦過得更好,更容易成事,而那些遵守套路的貴婦卻往往過得很普通。

很多人身邊都有兩類人,一類是愛折騰的,這類人其實就是“潑婦類”,另一類人是老實人,這類人其實就是“貴婦人”,衆所周知,愛折騰的往往後來都會混得好很多。

這其實就是馮侖提到的潑婦理論,規則與套路是人制定的,如果我們過於按照這些路徑來,是永遠也無法超過制定人的,這樣也很難成事。而不按套路出牌,其實就是跳出規則,雖然可能會摔下來,但也可能會比制定人走得更高更遠,也就有了更多成事的可能性。

當然,那些基本的規則還是要遵守,這裡不是讓大家一點規則和套路都不遵守哈!

這種創新,如果你只靠埋頭努力,是壓根沒法知道的,只可能會在錯誤的方向上越走越遠!

這裡涉及到一個問題,如果做到不按套路出牌呢?因爲不按套路出牌其實就是創新的一種,做起來非常難呀。《扛住就是本事》裡提到了一個增加我們創新能力的辦法,能幫我們更好地做到不按“套路”出牌。

這個辦法是:多維度搜集信息。

比如你是一位銷售,假設是賣房子,正常的思考路徑是:這個房子多麼好,所以客戶應該買,這時候我們可以多維度搜集信息,蒐集那些對房子感興趣的用戶還對什麼感興趣,蒐集他們的感情狀態,蒐集他們的家庭關係,把能想到的維度儘可能多搜索,因爲只要維度多了,我們纔好創新。

假設有位客戶有購買力,屬於那種內向但渴望社交與伴侶的男人,這是蒐集了大量信息得出來的結果,這時候我們就不一定要說房子多麼好,可以直擊他的痛點說這個小區的設計非常方便人們之間的互動,並且小區裡有大量的優質單身女業主,那這個男人可能就直接拿下房子了。

你看,這樣多蒐集信息,不僅做到創新了,最終的銷售效果也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