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中不熄的文脈 揭中研院史語所李莊的流亡歲月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於抗戰期間輾轉遷徙,最終落腳四川宜賓李莊「板栗坳」,在當地百姓無私支持下,學者們得以安心研究,度過一段艱苦卻難以忘懷的歲月。(圖/翻攝自彭湃新聞網)

漢語文學博大精深,漢字的演變承載着中華文明上千年的傳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簡稱「史語所」)作爲臺灣人文學術發展的中流砥柱,長年對臺灣的學術、教育、文化乃至國際聲望有深遠貢獻。而史語所之所以能延續至今,背後是一段特殊且動人的歷史記憶,戰爭時期研究所遷徙至四川宜賓李莊,展開了一段「文脈流亡」的歲月。

中研院史語所創立於1928年的南京,由時任中研院長蔡元培主持創立,並延攬傅斯年出任首任所長。史語所以「整理國故」爲宗旨,致力於透過考據、語言學、民族學與考古學等方法,系統整理傳統文化資產。

1937年抗戰爆發,史語所被迫離開南京,先後輾轉長沙、昆明、貴陽、重慶,最終落腳於四川宜賓李莊「板栗坳」,在這裡的四年歲月裡,史語所文人學者與當地仕紳、百姓攜手共度戰亂,開啓了一段「雙向奔赴、互相照應」的深厚情緣。

李莊鄉紳之孫羅亞新回憶道,當年他的祖父得知同濟大學等學術機構在戰火中舉步維艱,便毅然以地方鄉紳之名,邀請當地政府與知名鄉賢集會商議。他主動提議,歡迎學術機構遷至李莊,守護國家的文化根基。

爲了讓學者安心研究,有位鄉紳甚至將自己兒子暫時「趕出家門」,騰出整棟宅邸,無償提供給學者居住與辦公,只爲成全一段文化薪火的延續。正是在這種奉獻與信任的支持下,學術研究得以在戰亂中延續。

當地仕紳之孫羅亞新回憶,當年其祖父率先提出邀請同濟大學等學術機構遷至李莊,許多鄉紳更主動騰出自宅,無償提供學者居住。(圖/王小萌攝)

因當地鄉親的支持,史語所於李莊時期培養出陶孟和、傅斯年、李濟、董作賓、樑思成、林徽因等大批學者,更在後期學術史上留下傳承至今的文獻。身處戰亂時期,能生活已十分不易,可在李莊的期間,由於當地百姓對於學者們的支持保護,讓學者們能專心研究甲骨文等語言學,那段樸實、單純的日子也令學者及其後代們永生難忘。

1949年,中研院部分單位遷回臺灣,史語所於年底重建於臺北南港。董作賓之子董敏卻常懷念起那段時光,因緣際會下,董敏於2017年一次兩岸交流活動中偶然結識記者郎麟,董敏談起童年往事、記憶中的紅梅院落與被賣掉的小山羊,那一刻,郎麟感受到這段歷史的溫度與生命。董敏託付其記錄李莊往事,郎麟回憶道,最後董敏先生的託付語音中甚至依稀可以聽見醫院護士的聲音,自己當下發願竭盡所能撰寫這本書。

郎麟耗費八年時間,實地及書面尋訪大量當時還是孩子的史語所後人以及李莊當地百姓,當時與學者們接觸的孩子現今多已年邁,卻仍清楚記得當時與史語所學者的相處過程,「傅斯年當初往返山下,有一位專門爲他扛行李、上下接送的挑夫,一次搬運途中,挑夫受傷了,傅斯年得知後親自前往探視,並安排他至診所治療。」

郎麟說,這名挑夫本只是普通勞工,並非文化人,也非學生,但這份被鄭重對待的記憶,讓他一輩子念念不忘,直到他去世前,仍常常提起「傅先生真是位好人」,並將傅斯年的名字與那段經歷傳給自己的子女後代。在戰爭最艱難的時期,雖物資匱乏、生活困頓,卻處處可見人與人之間真摯、無私、溫暖的情誼。

作家郎麟受董作賓之子董敏之託,耗時八年實地走訪「板栗坳」地方後人,蒐集口述記憶與文獻資料,寫下紀錄史語所戰火歲月的動人著作。(圖/王小萌攝)

種種溫情故事拼湊成整本名爲《關山萬重》的書,郎麟感嘆,支撐她將書寫完的是紀錄時一個又一個的「閃光點」,史語所學者的後代及李莊二代願意敞開記憶、分享家族的故事,更在這本書完成後興奮地向她表示,似乎看到「板栗坳又復活」,書中人物「就是我外婆的樣子」。

而當年駐於李莊的史語所,不僅保住中華學術命脈,更成就了五對愛情,其中三對後來一同遷臺,成爲最早的兩岸婚姻。而最有名的便是語言學家逯欽立與「李莊鎮花」羅筱蕖的婚姻,傅斯年當時親自擔保,集結53位學者聯名作證,才促成佳偶。這些婚書及董作賓創作的《香樟集》等詩稿,如今仍珍藏在史語所舊址,訴說着當年在戰火中綻放的人文情懷。

更多 CTWANT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