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再燃|退役軍人創業者王芝銳:從辦企業到服務社區 帶領大夥衝“收入榜一”

22歲,退伍返鄉“無縫銜接”自主創業,他立志要闖出一番新天地;從養殖場、化工廠,再到外貿代加工,他總能快人一步,在不同的行業賽道佔據一席之地;34歲,從“企業家”變身“村書記”,他迎接全新挑戰,通過多年努力,帶領社區衝上所在街道集體收入排行榜“榜一”。他就是青島市城陽區流亭街道紅埠社區股份合作社理事長、黨委書記王芝銳。

新春伊始,位於紅埠社區的智能汽車數據產業園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全速施工。作爲合作社投資建設的最大項目,瞄準大數據時代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今年61歲的王芝銳再出發,開啓了助力社區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全新探索。

“只有鄉親們都富了,我纔算真正富起來”

1983年,19歲的王芝銳第二次報名參軍,終於如願以償入伍。此前,因爲名額所限,他的第一次入伍審覈雖然通過,但未能進入軍營。“參軍是我自幼的夢想,所以只要有機會,就肯定不會放棄”。這樣的想法似乎也解釋了他日後不畏挑戰、堅定創業的選擇。

在部隊鍛鍊三年後,退伍後的王芝銳決定返回家鄉,對於第一份工作,他早有計劃:創業。“我們村產業起步早、基礎好,很多小企業,所以當我退伍以後,感覺回村創業是一個機會。”看到產業帶來的機會,在跟朋友交流後,他首先涉足養殖業,承包土地開辦養雞場。

當時只有二十歲出頭的王芝銳,用時下的話說,就是“返鄉創業青年”。而正如他所看重的那樣,村裡良好的產業基礎,幫助他成功邁出了創業第一步,養殖場經營得有聲有色。隨後,在村裡支持下,他又承包經營村集體企業化工廠。

而憑藉着敏銳的市場洞察力,王芝銳捕捉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商機。1994年,青島市貿促會引進的包裝項目落戶紅埠社區。“這個行業屬於勞動密集型企業,配套需求大,所以我利用村裡的產業基礎,承接包裝項目的配套加工,高峰時帶動就業千餘人。”

眼光獨到的王芝銳成爲帶領村集體經濟更上一層樓的最佳人選。1998年,王芝銳毅然決然地接過了村書記這一重擔,“我個人有錢不算富,只有鄉親們都富了,我纔算真正富起來”,懷着這樣的信念,王芝銳決定接受挑戰,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進一步推動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上級部門還特別批准他擔任村書記的同時繼續經營企業,讓他放開手腳,探索農村經濟發展新模式。

從經營者到服務者,激活集體經濟發展內生力

從企業經營者到社區掌舵人,角色轉換帶來的是全新挑戰。“從服務客戶到服務社區居民,工作內容截然不同,責任也更大了。”王芝銳坦言,社區工作不同於企業經營,因爲關乎每位居民的切身利益,而集體經濟是共同富裕的戰略資源,既不容有失,更要拓寬收入來源,提升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爲全體社區居民的美好未來奠定基礎。

“我上任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對社區集體企業實行改制變革。”如今回想起來,王芝銳感觸良多,集體經濟蓬勃發展跟國家政策走向是密不可分的,而作爲村書記,其實也是開路者,當看到機會的時候,就要勇敢去衝。

借力青島市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1998年底開始,紅埠社區啓動了這一變革。通過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實現了“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目標,有效提升了決策效率和經濟效益。同時,社區給予駐地企業全力支持,特別是在土地出讓方面優先考慮改制企業和回村創業的小微企業,確保它們有足夠的發展空間。

經過三年的努力,企業改制取得了顯著成效,“良木”“昊星”“費特”等一批區、市品牌應運而生,社區經濟步入快速發展軌道。

盤活集體資產,社區民生福祉就有了源頭活水。“我們利用這些資金爲全體村民購買農村社區養老保險,累計投入近千萬。”王芝銳介紹,2007年,紅埠社區啓動舊村改造工程,總投資4.8億元,不僅改善了居住環境,還爲居民帶來了房屋租賃收入新渠道。“我們社區常住人口從兩千多人增加到高峰時期的近萬人,社區居民年租金收入千餘萬元。”

社區“精準服務”助力企業可持續發展

王芝銳深知,要保持社區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就必須不斷推進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隨着舊村改造和落後產能的淘汰,紅埠社區積極提升基礎設施,促進紡織服裝、木材加工等傳統產業在市場風雲變幻中不斷創新,確保它們始終是社區經濟繁榮的重要支柱。

而堅持實業強村,也讓紅埠社區的產業和集體經濟發展在外界環境變化下,彰顯出內生韌性。2021年,隨着流亭機場搬遷,人口紅利消失後,社區面臨如何再造繁榮的局面,這時候社區長久以來對駐地企業的精心扶持發揮了重要作用。去年,紅埠社區可支配收入突破1100萬元,“領跑”街道。

“無論企業大小、內資外資,對於駐地企業,我們一視同仁,盡最大能力服務企業,讓他們感受到最好的營商環境。”採訪中記者瞭解到,針對不同企業的需求,王芝銳帶領社區”兩委”班子,堅持採取個性化的服務模式,以“一站式”陽光服務大廳爲平臺,實行預約上門服務、預約延時服務、溫馨提示服務等制度,持續優化服務資源。

例如,青島凱之峰門業製造科技有限公司——一家從事自動門技術的企業,在紅埠社區紮根十幾年,見證了社區的成長與發展。當得知該企業希望申請成爲青島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時,社區立即行動起來,協調對接街道、科技等部門,協助優化申報流程,減少申報成本,最終助力企業快速成功通過審批。這一榮譽稱號不僅提升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還爲其帶來了諸多惠企政策和發展機遇。

“大數據+新能源”助力集體經濟發展新增長

與此同時,爲集體經濟注入新活力,爲實現共同富裕開闢新資源,擔任社區黨委書記27年來,一如初心所示,王芝銳的探索腳步仍在繼續。

去年11月,紅埠社區智能汽車數據產業園項目破土動工,標誌着該社區在探索新型集體經濟發展模式上邁出了重要一步。據瞭解,建成後的園區將聚集新能源汽車關鍵部件的研發與中試生產,涵蓋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電動汽車和氫發動機汽車等多個領域。此外,還將重點發展智能駕駛系統新技術以及智能汽車雲端控制技術,致力於成爲新能源智能汽車大數據產業園區的典範。目前,社區已與多家汽車智能網聯科技研發企業和新能源汽車品牌建立了合作意向,並正在積極尋找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合作機會。

“項目預計今年7月份交付。”作爲合作社投資建設的最大項目,智能汽車數據產業園的投資額超過億元,而王芝銳對於項目未來發展也是信心十足,“以此項目爲牽引,僅預計年內爲社區帶來900萬元的集體收入增長,更將爲社區2026年實現集體收入達到2000萬元的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大衆新聞·風口財經記者 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