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十四年——1931-1945年教科書和教育文獻之抗戰敘事”——首都師範大學舉辦主題學術研討會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張曉林 蔣宇 劉珊)教科書與教育文獻在保存民族記憶、傳承抗戰精神、凝聚民心力量、增強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爲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週年,8月15日至16日,以“烽火十四年——1931-1945年教科書和教育文獻之抗戰敘事”爲主題,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首都師範大學教科書博物館與中國地方教育史志研究會教育文物研究分會在北京聯合主辦了大型學術研討會。來自全國2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百餘位專家學者及研究生代表參與了本次學術研討。
如何通過研究教科書和教育文獻來更好地挖掘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抗戰精神?如何在課程與教材建設中更好地體現中華民族偉大抗戰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首都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王大廣在致辭中強調,對此進行深入思考,是舉辦此次學術研討會的主旨。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韓春勇指出,唯有建設一批高質量的教材,才能更好地體現國家意志、弘揚主流價值,幫助青少年從小打好中國底色,植入紅色基因。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史研究所所長、中國地方教育史志研究會副會長姚宏傑提出,抗戰時期的教科書蘊含着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亟待學術界深入挖掘與研究。
圍繞抗戰時期教科書與教育文獻的知識生產、社會動員等內容,首都師範大學石鷗教授、浙江大學劉正偉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劉立德編審、餘宏亮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周慧梅教授、瀋陽師範大學王雷教授、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範學院王有亮教授、廣東技術師範大學鄧蘭教授、寧波大學於瀟教授、內蒙古師範大學代欽教授等10位專家做了大會主旨發言。在本次大會同時特設的兩個分論壇上,圍繞抗戰時期教科書與教育文獻的編寫與使用、抗戰思想的傳播與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實踐等問題,來自全國各地的30餘位教科書與教育文物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展開了學術研討。
展現抗戰時期教科書發展脈絡與特色的“烽火十四年——抗戰教材展”,此時正在首都師範大學教科書博物館舉辦。本次學術研討會期間,與會者參觀了該主題展,對中國共產黨根據地教科書、國統區教科書、解放區教科書的發展歷程有了更全面和系統的瞭解,紛紛表示這一主題展極具教育意義。
教科書與教育文獻是一種“會說話”的證物,肩負着傳承歷史、塑造精神的重要使命。首都師範大學教科書研究專家石鷗教授強調,未來研究必須堅持正確歷史觀、加強史料收集和整理,着力研究和深入闡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意義。而首都師範大學等主辦單位搭建的這一平臺,充分體現了高校在守護歷史根脈、資政育人方面的責任擔當。
作者:張曉林 蔣宇 劉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