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大參考》藍營權力版圖開始洗牌(張鈞凱)

國民黨主席選舉18日開票結果出爐,當選黨主席的候選人鄭麗文出面表達感謝,並強調會讓國民黨成爲第1大黨。(姚志平攝)

國民黨主席選舉於10月18日晚間落幕,現任黨主席朱立倫的一聲恭喜,確定鄭麗文大獲全勝,將在11月1日正式就任國民黨下屆主席。

鄭麗文的勝出,在投票前一晚,基本已大勢底定。一來各家臺灣媒體所做的民調,除了親綠的「臺灣民意基金會」出現郝龍斌超越鄭麗文的結果之外,清一色都是鄭麗文穩居龍頭寶座的趨勢。二來,兩位國民黨重量級人物最後一刻的力挺,前主席洪秀柱在大批媒體的見證下與鄭麗文會面,以及馬英九親筆揮毫「世代接棒,同行致遠」題字贈予鄭麗文,「棄保效應」啓動,鄭麗文可說是吃了大補丸。

●史上最激烈!國民黨是「起死回生」還是「迴光返照」?

2025年國民黨主席選舉,可謂是該黨史上競爭最爲激烈的一次,共有6人蔘選。參選人來頭都不小,除了當選的前立委鄭麗文之外,還有郝柏村之子、前臺北市長郝龍斌,立委、馬英九子弟兵羅智強,前次黨主席選舉「險輸」朱立倫的張亞中,以及前彰化縣長卓伯源,前國大代表蔡志弘等人。選戰開跑以來即話題不斷,包括政見會、辯論會的交鋒喧囂,都讓外界跌破眼鏡:一個暮氣沉沉的百年大黨,究竟是「起死回生」,還是「迴光返照」?

6人的對陣,到選戰最後階段,非常明顯形成了「鄭郝對決」的態勢。郝龍斌得到了黨內建制派,以及媒體大亨趙少康的支持,選前三天又有明星光環的臺北市長蔣萬安表態相挺,再加上其父親傳承下來的部分軍系大佬支持。不過其最大的硬傷,就是與國民黨散發出來的「老態龍鍾」形象不謀而合,73歲的年紀是6人中最年長者,幕後操盤的也偏屬高齡,當支持者期待國民黨世代交替的呼聲此起彼落之際,2020年國民黨主席落敗於中生代江啓臣的郝龍斌,更坐實了「老人政治」的標籤。

55歲的鄭麗文,在6位參選人中年紀第二年輕,比羅智強年長約莫半歲。其竄起之路確實令人驚奇,今年1月她卸下國民黨不分區立委職務後,既無黨職亦無公職,以一介平民之姿,穿梭於各個政論節目,靠着辯才無礙、伶牙俐齒,痛批民進黨執政。而轉捩點在於今年6月11日,鄭麗文領銜成立「黨外在野大聯盟」,發起人皆爲一時之選,兩岸知名評論人郭正亮、中研院院士陳培哲,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網紅「館長」陳之漢、北一女教師區桂芝,以及多位帶着顯明左翼或統派立場的學者。

「黨外在野大聯盟」的成立,目的看似反制當時對國民黨來勢洶洶的「大罷免」,不過幾位參與人士私下透露,完全看得出來鄭麗文已經展現出目標國民黨主席的強烈企圖。值得注意的是,該聯盟的組成表面上雖然是親藍反綠的大集結,但仔細推敲名單,可以發現參與者幾乎都主張兩岸積極交流,衝破目前民進黨拉起的封鎖線,不少人更是靠着親身實踐而聲名鵲起。

●厚重「反中」封鎖線下,島內民衆「大陸需求」不減反增

換言之,鄭麗文的政治生涯起步於民進黨,20年前又曾隨同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展開和平破冰之旅,再到現在組織在野大聯盟抗衡「綠色恐怖」,鄭麗文在兩岸關係風向轉變的敏銳度格外異於常人。競選期間,在她「我是中國人」的登高一呼下,這場國民黨主席選舉,主軸被其拉高到兩岸路線之爭,以及身分認同的投票,其他候選人不約而同都跟進「中國人」的表述,差別在於「中國人」的內涵認知,是傳統深藍的反共保守、維持現狀?還是擺脫內戰包袱、揚棄兩岸對立壁壘意識?

代表後者的鄭麗文,嗅到了臺灣社會內部正在微妙發生的變化。在賴清德執政下,綠營刻意營造對大陸的敵對與仇恨情緒。一位臺灣德高望重的資深媒體前輩告訴筆者,在他看來,兩岸關係不只倒退到馬英九時期之前,更是倒退到兩蔣的所謂「動員戡亂」時期,也就是對兩岸往來草木皆兵、風聲鶴唳,任何人都可能因爲兩岸交流而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法辦。

在此情形下,許多兩岸交流轉爲「地下化」,不僅不敢公開宣傳,還形成了寒蟬效應,過去熱衷於往來兩岸的臺灣人士,有的乾脆選擇暫時不跑大陸。而在臺灣的輿論場上,在綠營臺派支持者及「青鳥」壟斷話權之下,所謂「抗中保臺」當然還是唱得很響。不過,如同一句名言「事情正在起變化」,就算民進黨仇中、反中、抗中至此,臺北松山機場、桃園機場飛往大陸各城市的航班仍然班班客滿,先不論認同情感,至少臺灣的「大陸需求」是不容小覷的。而且島內的政治情緒向來有着「物極必反」的特徵,民進黨對兩岸大門關得愈緊,民衆的反彈心理也就愈強。

民進黨兩輪大罷免的重挫,正是臺灣選民給賴清德的巨大教訓與警訊,尤其是年輕羣體「反綠」蔚爲流行,支持民進黨還可能遭到同儕的唾棄。臺灣社會的「兩岸窗紙」由此正在一層又一層被撕下或捅破,例如《聯合報》9月21日發佈的年度兩岸關係大調查,對賴清德兩岸政策不滿的比例高達63%,不信任美國或懷疑美國「保臺」決心更創下史上新高的49%。最值得注意的是,認爲臺灣更應傾向大陸而非美國的比例也在增加。

除此之外,親綠的《美麗島電子報》9月民調顯示,廣義「中華認同」攀升到七成之高,賴清德執政以來成長了10%左右。在美國與綠營「中國威脅論」的宣傳下,大陸「九三閱兵」過後,臺灣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發布民調,多數臺灣民衆表示大陸軍力強盛、但並未轉移爲威脅臺灣的感受。簡言之,臺灣社會無論是「大陸需求」或「兩岸情結」都在發生潤物無聲的變化,朝着民進黨不願看到的方向前進。這也是何以民進黨立委王義川要求當局查禁「小紅書」的原因所在,看似瘋狂,其實內心相當明白民心所向。

國民黨主席候選人鄭麗文17日拜訪前總統馬英九,並獲贈「麗文同志留念,世代接棒、同行致遠」的墨寶。(範揚光攝)

●大小氣候都在起變化,國民黨分裂與全新民意於焉成形

平心而論,臺灣內部「小氣候」的變化,事實上也是受到全球格局與秩序「大氣候」變遷的影響。戰後臺灣一向在政治、軍事上高度「親美」、「倚美」,可是換來的卻是川普2.0對臺灣吃肉還不吐骨頭,賴清德執政團隊「滑倒式跪美」,反而讓臺灣社會看不下去。相對於此,大陸面對美國的挺直腰桿,背後的政治、經濟與科技底氣,臺灣民衆也看在眼裡。站在宏觀角度來看,美國不只在衰退,更顯得墮落,與中國崛起的穩定形象,形成強烈的對比。而烽火四起的世界,都能看到美國霸權引火而非滅火的身影。美國的自我摧毀,客觀上在臺灣也起到了「美國觀感」的崩盤效果,「疑美論」逐漸成爲主流。

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鄭麗文的出線,基本上就是前述總體態勢下的產物,而她也看到了變局的苗頭。並不是由於民進黨的走弱,致使國民黨支持度上升,而是國民黨也受到大小氣候變化的影響,「沒有人是局外人」。國民黨中央長期由保守親美的建制派掌權,與基層完全脫節,很大一部分的支持者或黨員早就想「造反」:2016年洪秀柱選上黨主席,2018年韓國瑜的「韓流」席捲,2021年黨主席選舉張亞中險些扳倒朱立倫,都能看出不滿黨中央在重要議題上和稀泥的藍營支持者,不斷在尋找新的寄託對象。2025年10月18日晚上當選國民黨主席的鄭麗文,正是這股「氣」的積累成果。

由此可見,郝龍斌仰仗的策士趙少康,在選前最後階段,竟然聲稱大陸「介入選舉」,聲稱陸方派出網軍攻擊郝龍斌,以拉擡鄭麗文的聲勢,如此打法成爲郝龍斌的最大敗筆。因爲綠營長期以來的「抹紅」手法,以不實信息製造島內對大陸的矛盾心理,所有政敵都被打成「中共同路人」,臺灣民衆對此都已經快要「免疫」了,沒想到郝、趙陣營竟自甘於「小綠」,一方面學起了綠營的作風,另一方面還給綠營製造了一面大箭靶,竟跟着民進黨使用攻擊大陸的詞彙。國民黨內親美的維持現狀派,急着要反撲鄭麗文的崛起,卻體現了自甘墮落與脫離羣衆。

可以預見,鄭麗文的當選,國民黨內恐怕將陷入分裂局面,「島內國民黨」於焉成形,對抗「傳統國民黨」。而沒有派系基礎的鄭麗文,如何在2026年地方縣市長選舉,以及2028年大選成功進行整合,勢必成爲鄭主席最大的挑戰與難題。然而,作爲國民黨主席選舉的局外觀察者,應該要體察到,國民黨內的混亂,恐怕是兩岸變局來臨前的徵兆,民進黨雖然更好操作「抗中保臺」主攻鄭麗文帶領下的國民黨,但這張牌還能打多久,令人質疑。中國人認同的回溫迴歸,兩岸和平與和解乃至開創新局面的民意醞釀,纔是鄭麗文脫穎而出的最大意義。(作者爲臺灣時事評論員、資深媒體人)

(本文來源:鳳凰網《鳳凰大參考》,授權中時新聞網刊出)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