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運動部長爲何是李洋?奧運金牌與政策雙重考量

「奧運雙金」李洋接首任運動部部長,成爲內閣人事異動一大亮點。(本報資料照)

將在9月9日正式掛牌的「運動部」,政院拍板由奧運羽球雙金得主李洋接任首任部長。消息一出,社會上既有掌聲,也有疑問:「爲什麼是他?」背後其實隱含着象徵與政策的雙重考量。

現年30歲的李洋過去與王齊麟搭檔「麟洋配」,連續兩屆奧運奪下羽球男雙金牌,成爲臺灣體壇近十年最具代表性的國際賽表現。讓他接掌運動部,不只是行政安排,更是一種政治與文化的象徵,透過運動員的身影,展現臺灣對體育發展的重視。

運動員出身的李洋,熟悉基層與國際賽場,他的經歷能引發大衆與年輕族羣的共鳴。對運動部這個新成立單位來說,能讓「民衆買單」的代表人物,比單純的行政官僚更能凸顯改革決心。

然而,李洋並未受過行政歷練,就要他成爲最年輕部會首長,這也是外界最大的疑慮。爲此,政府特地安排體育署長鄭世忠與運動科學專家黃啓煌擔任次長輔佐,組成運動部「三本柱」。李洋代表體育界的聲音與精神,其餘兩人補上行政與專業技術的執行力,這種「象徵+專業」的組合能否真正推動政策,將是運動部上路後的最大考驗。

李洋(左)與王齊麟(右)組成的「麟洋配」,連續兩屆奧運奪下羽球男雙金牌。(圖/中時奧運採訪團)

李洋上任前即提出6大方向,包括:「全民運動真正落實、整合資源強化競技發展、推動國際賽事與交流、促進運動產業成長、實踐永續與多元價值、投入兒童與青少年與基層培育。」他強調自己不會「單打獨鬥」,而是相信「專業領航、團隊治理」,運動部將集結專業人才與行政資源,確保政策能真正落地。

雖然缺乏行政經驗,但李洋過去的言行顯示,他對基層有深厚關懷。他在體育部諮詢會議時直言,應更重視「二、三級選手」的培育,不能只把焦點放在菁英。過去他接受《天下雜誌》專訪時也曾透露:「我從來沒有立志成爲職業選手。」一路上他都是「腳踏實地」,或許正是政府選擇他的理由之一。

李洋的任命,表面上是「金牌選手進入政治」,實則是一次「運動精神」與「政策改革」的實驗。象徵性與專業性如何結合,將考驗他與團隊的協調力與執行力。

臺灣體育需要的不只是獎牌,而是制度與文化的翻轉。如果李洋能保持對基層的關懷,腳踏實地的推動政策,這個從球場走到政治場域的「轉變」,或許真能帶來一場新的體育革命。

李洋成爲最年輕部長,能否爲臺灣體育帶來革命,備受外界關注。(圖/報系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