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黃國昌率白營陸空戰盡出挺藍委 積極反罷增2026籌碼
▲民衆黨主席黃國昌在反罷過程出力甚多。(圖/記者劉亮亨攝)
記者陳家祥/臺北報導
首波大罷免投票在今(26日)落幕,最終大罷免大失敗,在背後推波助瀾的民進黨迎來自2018年九合一大選團滅後,最大挫敗。過程中,藍營聲勢起起伏伏,能挺過此劫、迎來「大失敗」的結果,民衆黨挹注關鍵第三勢力的聲勢功不可沒。民衆黨人士說,在大罷免這局,民衆黨從黨公職到志工的積極程度,連藍營都感到驚訝;不訴求支持藍委,凸顯「不喜歡賴清德」這個最大公約數,讓小草的投票意願大增。在協助藍營挺過此關後,不論是黃國昌還是民衆黨,來年選舉都有更多籌碼交涉。
爲了扭轉民進黨在立法院的席次劣勢,總召柯建銘喊出大罷免後,由民團發起這場史無前例的「導正運動」。經過大半年醞釀、造勢,第一波投票在今天結束,結果出乎意料是24席國民黨立委、新竹市長高虹安大勝利。這次罷免選舉只有國民黨立委,從結果也證明,2024選舉的民意沒有極大翻轉。民衆黨人士說,這場獨步全球的大惡罷失敗,代表臺灣的民主還是有一定韌性。
從對抗罷免的過程一路看下來,國民黨在過程中因爲「以罷制罷」的幽靈連署問題,面臨抄家滅族之禍而導致士氣低迷,社會形象被痛擊難以辯駁,直到6月開始民衆黨加入反罷行列後,起到助燃劑的效果,讓反罷方重拾活力。
該人士分析,藍委挺過這次罷免可說是劫後餘生,在投票率接近5成的狀況下,代表沒有面臨罷免的民衆黨選民也出來投票,甚至有些過去沒有投過國民黨的民衆黨選民,也投下反對票,「如果民衆黨在過程中消極應對,不會是0席這樣的結果」。
結構上來看,民衆黨仍手握10%上下的支持度,在罷免選舉投票率低的狀況下,只要挹注3%、5%的支持選票,就能起到關鍵的作用。國民黨各選區立委不論檯面上、或私下,都尋求民衆黨的合作,盼能挺過此一關鍵時刻。
民衆黨人士說,過程中,民衆黨除了黨公職投入外,連志工也自發性站路口,積極程度連藍營都感到驚訝。此外,黃國昌不僅對藍委的站臺邀約有求必應,甚至加碼開直播幫幾位危險藍委拉擡網路聲量,陸、空戰盡出,可說是展盡誠意;此外,柯文哲的妻子陳佩琪也力挺,最後關頭髮臉書表態,多少都對小草們的投票意願有一定影響。
民衆黨人士說,全黨幾乎沒有保留,也沒有談到什麼要補選什麼,「如果大罷免沒有大失敗的話,勢就不好了,等於讓賴清德跟民進黨認爲,這樣選輸翻桌的做法可以呼風喚雨」。
考量民衆黨的支持者結構,面對大罷免,有的小草會覺得事不幹己、甚至過去不是投國民黨,因此黃國昌把焦點對準賴清德,強烈呼籲支持者出來反對賴的獨裁,「大家都不喜歡賴清德,就是最大公約數」;此外,陳佩琪、黃國昌最後階段喊出「幫柯文哲投票」,且大罷免過程中京華城案也一直開,過程中人多不合理的判決、不斷延長的羈押,都讓小草義憤填膺。這些憤恨的情緒不斷累積,大罷免成爲一個宣泄的出口。
而藍委爲了拉攏小草支持,也開始與民衆黨站在同一陣線,爲身陷囹圄的柯文哲喊冤;甚至因爲幽靈連署一案同受檢調追殺,也開始質疑司法不公。這些外在因素,多少都讓藍白走得更加貼近。
民衆黨人士指出,藍白在「反罷免」的目標是一致的,若民進黨推動罷免成功對民衆黨非好事,「民進黨一定要獲得挫敗,這對國家發展跟健康的政黨競合纔有益的」,對民衆黨來說,出來反罷無論價值觀還是政治操盤,都是合理的選擇。
該人士指出,外界本來預估民衆黨會袖手旁觀,「沒有想到不只幫,還幫這麼用力」,不只是催自己人的票,也會喚起國民黨絕望支持者的意識。另一方面,同爲對抗萬惡綠共的在野黨,黃國昌、民衆黨展現出的活力也產生「移情效果」,民衆黨罵得越兇、越是在幫藍營支持者出一口惡氣,提升藍營支持者心中的好感度,相較國民黨是比較有戰力、有活力的政黨。
這波大罷免結束後,同樣身爲在野陣營的民衆黨沒有隔岸觀火,反而在下場參與,全力幫國民黨對抗罷免,讓綠營鎩羽而歸。據瞭解,這次民衆黨定調共同對抗綠營的不合理作爲,雖然立法院席次沒有因此改變,但已凸顯民衆黨的關鍵地位,更是賣了國民黨一個大大人情,增加2026年選舉談判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