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國民黨反罷免3窘境難催票 基層不滿現任藍委寧可等補選

▲藍委拚全力催高反罷免投票率。(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鄭佩玟/臺北報導

大罷免第三階段7月26日投票,臺北市長蔣萬安、新北市長侯友宜、臺中市長盧秀燕等區域諸侯上陣輔選,熱血喊話「抗綠」、「反惡罷」,藍委則打出「告急牌」,要用基本盤投票率直球對決,盼催出仍在猶豫的支持者票源;然而,這些反罷論述僅一味反綠,欠缺「爲何非這些藍委不可」的核心論述,甚至連原先選民都存有對藍委的不滿,寄望透過補選換人,加上各縣市黨部組織系統因司法案受創停擺,讓國民黨像一顆汽油燃盡的引擎,油門踩到底也無法運轉。

據瞭解,國民黨內部針對多份民調結果分析,反對罷免票數比同意罷免票多出近10%,「大罷免」攻勢頂多5至6席藍委遭罷,民進黨在9月的立委補選戰也不可能全贏,綠營翻盤「國會過半」機率不高。然而,新竹市長高虹安、立委鄭正鈐「雙罷」局勢近日卻趨向危急,前行政院長江宜樺就對此示警藍軍,假設7成以上綠營支持者出門投票,藍白支持者卻只有3成至4成反罷,以總體投票率約52%推估,同意罷免票恐高於不同意罷免票。

歷經去年10月的基隆市長謝國樑罷免案,藍委們心知肚明,防止被罷免的關鍵因素就是投票率,不能只看基本盤比例或總投票率,藍白營支持者必須願意積極投下反對罷免票。對於多數選民而言,罷免投票的邏輯簡單,就是「還想不想要這個人當我的立委?」國民黨過去半年全力宣傳《財劃法》對地方政府的好處、澄清沒有亂砍預算,但即使臺上講得鏗鏘有力,臺下依然只是一時的激憤迴應,轉過頭就忘了,甚至也無法激盪淺藍選民的心。

剖析基層選民的想法,這些國民黨所謂的「福國利民」法案,到頭來僅是高空飛語、難以落地,即便縣市政府一年可多3753億預算,也無法與民衆切身利益產生連結。一名藍營幹部坦言,反罷免論述一直提不起熱度,民衆聽完點頭如搗蒜,但沒人會因此決定「週末早起去投票」,因爲選民關心的不是法案有幾條、程序卡在哪,而是這些法案會怎樣影響生活,反觀民進黨只需要再度打出熟悉的「抗中保臺」牌,就能掀起社會輿論風暴。

▲藍民代透露,支持者確實有對現任藍委不滿的聲音,等到補選時再出門投票。(圖/記者李毓康攝)

「我們不是想讓民進黨拿到立委席次,我們只是想把這個人換掉。」這句話,最近在不少藍營選區裡悄然發酵,基層雖對國民黨本身沒太多怨懟,但也認爲某些現任藍委表現不佳,在「其他人補選也能贏回來」的認知下,就會產生「現任藍委被罷免掉也沒差」的想法。一位積極協助宣傳反罷的藍營民代感嘆,很多藍營支持者明確表達厭惡現任藍委在國會的粗暴作爲,不會出門投下反對罷免票,而是等到補選時,再支持國民黨提出的另一位候選人。

此外,北檢近日偵結罷雙吳的幽靈連署案,起訴國民黨臺北市黨部主委黃呂錦茹等人,其他國民黨縣市黨部和黨務幹部也陷入司法危機,輔選前線被「斷手斷腳」,讓不少藍營幕僚坦言,舉辦反罷免活動的場地和設備租借,甚至行前宣傳、動員通通都得自己來,工作量一夕倍增。一名北部藍委坦言,反罷最後衝刺期間,要找幾十個志工輪班發文宣、市場掃街、打電話提醒投票,缺少了地方黨部協助基層組織動員,一切只能由立委團隊自己承擔。

另一位藍營人士分析,國民黨雖因「罷綠委」不實連署付出慘痛代價,但再怎麼控訴民進黨司法不公,26號都得面對24:0的難堪局面,所幸總統賴清德近日「團結十講」經常語出驚人,光是「要透過選舉罷免打掉雜質」這句話,就已掀起在野支持者不滿情緒,讓罷免戰有望迴歸藍綠對決,對藍營優勢選區抗罷絕對有利。

該人士指出,反罷免的論述主軸逐漸重回「投下不同意罷免票,就是對賴清德的不信任投票」,點燃藍軍的仇恨與危機感,以此衝出投票率。他強調,把反惡罷激情推升到全民不滿賴政府,纔是最重要的方向及成功關鍵,否則國民黨若先在罷免戰失敗,一路氣勢低迷到2026地方選舉,民進黨2028總統大選要贏的機率自然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