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公民罷團沒有輸 輸的是切割的民進黨

▲反共護臺志工聯盟在凱道舉辦「迎向成功,凱道晚會」。(圖/志工聯盟提供)

文/陶本和

由布萊德彼特(Bradley Pitt)主演的知名電影《魔球》裡,描述2002年美國職棒大聯盟奧克蘭運動家隊,在極少資源的困境中,以非常理的邏輯來經營球隊,但他們力抗其他豪門隊伍,打出追平大聯盟紀錄的20連勝,在不被看好之下挺進季後賽,只是那一年最終的結果,仍遭到明尼蘇達雙城隊淘汰。

這次全臺大罷免,是由公民團體發動,由下而上的民主草根運動。他們不是正規軍,而是游擊隊,他們的組成就像運動家隊,沒有明星級的頂薪球員,沒有優異打擊率的重砲手,但有投球姿勢怪異的投手,有很會選球被保送的打者,講求的是一步一腳印的上壘率。

罷免門檻非常高,但罷免志工發揮各種文宣創意,在街頭巷尾,不論天雨日曬籤連署,一張張籤,一步步上壘,慢慢推進到三階段投票,寫下31比0的成績;而726三階投票0比25的挫敗,只是在季後賽中遭到淘汰罷了。

相較於在野陣營先前拋出「以罷制罷」,卻在二階段止步,連季後賽都沒辦法打的來說,公民團體已經沒有輸了,更別說三階段公民團體所對抗的,是整個政黨的動員組織力。

從對政治的影響來看,這股公民力量已經迫使在野黨縮手,政府總預算案得以解凍,強化韌性特別條例通過,多項的爭議性法案也暫時擱置。不可否認的是,不論哪一個政黨或政治人物,都必須「敬畏」這股公民力量,當然也包括執政的民進黨,以及執政團隊的每一位黨公職。

若真要講這場罷免的輸家,應當是民進黨當局在選後的態度。姑且不論擔任側翼的奧援是否足夠,在選後民進黨給外界的觀感竟然是「切割」,推說是公民行動,沒有任何承擔,沒有任何黨公職在第一時間負起政治責任。

想當然耳,罷免團體的灰心是明顯可見的。曹興誠董事長表態823的第二波罷免投票,他勸大家放下,並且明示讓民進黨去努力,稱這是藍綠對決的仗,他們打不起。這已經再清楚不過了吧。

總體而言,站在黨應有的高度,唯有大罷免大成功時,才必須切割罷免團體;但當大失敗時,身爲黨,特別是執政黨就該扛起責任。切割罷團,民進黨怎麼對得起公民,尤其絕大多數還是民進黨的支持者,民進黨真的有「敬畏」這股公民力量嗎?還是把這羣人當成汲取政治利益的馬前卒?

▼罷免團體造勢晚會。(資料照/記者湯興漢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