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3千公里來臺!「外星人」男孩變身畫家 用畫作鼓勵顱顏病友

今年15歲、來自蒙古烏蘭巴托市的男孩塔米爾・布彥(TAMIR BUYAN),是此次繪畫創作海外得獎人之一,他身穿蒙古傳統服飾,飛行3417公里來臺灣領獎。(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提供)

今年15歲的蒙古男孩塔米爾・布彥(TAMIR BUYAN),一出生就有脣齶裂,曾被嘲笑長得像「外星人」,在羅慧夫顱顏基金會10多年的幫助下,歷經5次手術與復健,如今重拾笑容、走向自信,更以畫筆鼓勵顱顏患者「與衆不同是一種優勢」,期望自己爲別人撐傘。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昨日(14)舉辦《未來的我》2026公益桌曆頒獎典禮暨義賣記者會,臺灣、海外共12名顱顏創作者一同出席,邀請大衆購買公益桌曆。來自蒙古烏蘭巴托市的布彥是海外得獎人之一,他身穿蒙古傳統服飾,飛行3417公里來臺灣領獎。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14日舉辦《未來的我》2026公益桌曆頒獎典禮暨義賣記者會。(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提供)

布彥一出生就有脣齶裂,小時候外出玩耍,曾被鄰居小孩當面嘲笑長得像「外星人」,讓年僅5歲的他難過又無助。當時媽媽告訴他,「外星人是很聰明的,可以製造幽浮在天空中飛來飛去,所以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

在羅慧夫基金會義診,及基金會在蒙古當地培育的醫療團隊協助下,布彥在蒙古獲得最好的醫療照護。歷經5次手術與復健,從脆弱走向自信,如今他已不在乎外界批評,「與衆不同不會讓你變得軟弱,反而會讓你更有優勢」,要對自己的故事感到自豪,永遠不要害怕閃耀光芒。

布彥的得獎畫作「未來的我,可以給人希望與信心」中,描繪一位撐傘的醫生,象徵曾在他生命中給予溫暖的人。布彥期許自己未來可以爲別人撐傘,告訴其他顱顏患者,「你很堅強,我們的樣子就很美,我們都不是一個人」,用畫筆爲世界帶來希望與力量。

羅慧夫基金會執行長陳依伶表示,基金會推出第一本公益桌曆迄今邁入第22個年頭,期望透過義賣推廣,邀請民衆看見顱顏患者無限潛力,給予他們勇氣,並陪伴他們勇敢追逐夢想,成爲理想中的自己。

爲鼓勵顱顏患者多元發展,羅慧夫基金會自2012年起向先天顱顏患者徵稿,並將獲選作品製作爲公益桌曆。如今邁入第12年,鼓勵數百名顱顏患者透過繪畫重拾笑容、建立自信。今年除了臺灣,也向蒙古國、柬埔寨、越南等海外顱顏患者徵件,總計收到56件投稿作品。

新生代歌手顧穎首次擔任愛心大使,昨日也出席記者會,用行動爲顱顏患者點亮希望。她說,「每一個人都值得、也有權利去追求熱愛的事物」,鼓勵顱顏患者相信自己、嘗試挑戰,在生命旅程上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