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燈綵如何讓長三角元宵夜年味 “滿格”

成千上萬的“運河魚燈”點亮水鄉的夜,柔和的燈光透過上萬針孔傳遞着絲絲祝福……乙巳春晚“流量”的加持下,非遺的燈火熠熠生輝。“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辛棄疾筆下的燈火通明的元宵盛景,已在長三角這片沃土上綿延千年。

從徽州瞻淇到仙居皤灘,從秦淮燈綵到海寧硤石,非遺燈綵如繁星點點,照亮了遊子歸家的路,溫暖了萬家團圓的夜。這些燈火不僅是節日的裝點,是匠人指尖流淌的史詩,更是人們對美好生活最樸素的祈願。

躍過歷史的鱗光

“一戲鯉魚擺尾,二戲魚騰千里,三戲如魚得水,四戲魚躍龍門。”從正月初二到正月十八,在安徽黃山歙縣瞻淇村,魚燈伴着熱烈的鑼鼓聲從祠堂“游出”,在村內街巷輾轉游走,將幸福吉祥送往家家戶戶。

瞻淇魚燈,起源於宋朝,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在正月間“嬉魚燈”,是村子裡流傳了數百年的傳統習俗。瞻淇魚燈的骨架裡藏着中國農耕文明的密碼:匠人將三十六根竹篾編織成魚形骨架,每根竹篾的弧度都對應着黃道十二宮的軌跡,魚眼處懸着的銅鈴暗合二十八星宿的方位。這種源自南宋的工藝,在工業時代依然保持着手工溫度。魚腹中的燭火搖曳時,魚燈穿行於粉牆黛瓦之間,光影在宣紙鱗片上流轉,彷彿銀河在人間投下的倒影。

瞻淇村的魚燈巡遊不設門票,不搞商業表演,村民仍按古禮在祠堂祭祖後自發組織。這種未被過度包裝的文化原真性,反而成爲最具吸引力的磁石。

不久前,中國駐美大使謝鋒在海外社交平臺發佈瞻淇魚燈視頻,引發外國網友頻頻點贊。剛剛過去的春節,文旅部非遺司聯合抖音公益發起的非遺賀新春活動,選取了徽州魚燈作爲春節非遺民俗重點推介。通過短視頻、網絡直播,瞻淇魚燈游出大山,天南地北的遊客涌入瞻淇村。一條“魚”,讓這座千年古村迎來了“潑天流量”,魚燈更是成爲新春集聚人氣的“流量密碼”。春節假日期間,瞻淇村共接待遊客7.3萬人次、增長457%。

穿透時空的匠心

春晚舞臺上,主持人龍洋手提一盞花燈,送出新春祝福時,浙江台州仙居沸騰了。這盞“仙居花燈”正是當地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方荷玉精心製作的《金蛇送福》。銀針穿透薄如蟬翼的紙面,“無骨卻有節”的燈綵,一針一針,是穿透時空的玲瓏匠心。

仙居花燈又名仙居針刺無骨花燈,工藝起源於唐朝,昔時每逢科舉考試,大戶人家都會掛上燈綵,預祝狀元及第,仙居百姓稱其爲狀元燈。據當地宗譜記載,明朝萬曆年間,仙居皤灘古鎮已有盛大的鬧花燈活動。

仙居花燈製作過程繁多、工序複雜。融繪畫、刺繡、建築藝術於一體,品類多達80餘種。每一盞花燈,都是匠人一針一針親手刺下,世間獨一無二,因其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素有“中華第一燈”之美譽。

元宵佳節,仙居千年非遺花燈會的光早已亮起。打鐵花、火壺、碳花舞、火焰刀……正月初一至十六,在花燈的掩映下,多種非遺民俗花樣演出輪番登場,濃濃的節日氛圍,成爲蛇年新春仙居迎客會友的最佳禮贈。

“(2024年)12月初,我們製作的無骨花燈漂洋過海,成爲LVMH集團贈送給客戶的禮物;蛇年春節,我們還將製作外語版無骨花燈發往海外……”仙居針刺無骨花燈縣級傳承人朱福偉說,極具中國特色的無骨花燈用色熱鬧喜慶,已經成了海外客戶眼中的“奢侈品”。

激光切割等技術的出現,降低了花燈的製作門檻,一邊是對傳統技藝的堅守,一邊是不斷的創新,這抹穿透時空的燈火,正慢慢燎原,照亮“尋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