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篩檢有結節 他從中山北路看到中山南路 四大醫院就診 意見竟各半
肺癌成爲新國病,許多人自費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一旦發現結節,不管大小,均提心吊膽。1名旅居美國的45歲男性去年於當地醫院受檢,發現肺部顆一公分結節,爲尋求第二意見,在美國、臺灣,分別至6家醫院、請教7個醫師,意見不一,有人建議立即切除,另有醫師態度保留,只需定期回診,讓他更加焦慮。
本報日前舉辦「2025癌症論壇暨工作坊「精準抗癌 暖心陪伴」臺北場,如何讓檢驗報告不致成爲麻煩的開始,引起民衆恐慌,造成過度醫療,成爲與會專家的討論焦點。中研院院士楊泮池表示,以往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約有三至四成受檢者發現結節,最近一兩年AI(人工智慧)提高了篩檢靈敏度,找到結節的比率高達五成,等於兩個人接受檢查,就有一人「疑似」罹患肺癌,比率相當高。
正因比率偏高,不少民衆看到報告時當場愣住了,積極尋求第二意見,但可能請教更多醫師,答案不一,陷入茫然、混頓等困境。
該名旅居美國的45歲男性就是典型個案,國泰醫院呼吸胸腔科教授蔡俊明指出,此案例去年於美國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發現肺部長出1顆1公分大小的結節,至當地A醫院就醫,醫師研判爲良性,建議觀察追蹤。另至B醫院尋求第二意見,醫師看完影片,仍認爲不用開刀。
但個案提出心中疑慮,擔心如果是惡性腫瘤,沒能即時切除,不就可能出事。美國醫師聽了之後,淡淡回了一句「臺灣民衆好像很喜歡開刀!」,建議他回臺就醫。
「爲了化解心中疑慮,該名民衆先從中山北路看起,看到中山南路,再轉至信義區,最後來國泰醫院。」蔡俊明說,此個案返國後,前後掛了五位胸腔專科醫師門診,前面四個醫師看法分歧,兩人建議立即開刀,兩人認爲,先觀察三個月再說,看看結節是否變大。
蔡俊明是該個案在臺灣的第五個「第二意見」醫師,他說,看到最新影像報告時,那顆一公分的結節居然不見了,當然也不用在「開刀」、「觀察追蹤」上糾結。
蔡俊明憂心地說,「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成爲肺癌篩檢的標準工具後,類似過度診斷,不需開刀,卻被安排手術的案例愈來愈多,甚至被公衛學者以「人禍」、「醫療公害」等形容詞比喻此亂象。
事實上,胸腔外科醫學會曾與2023年舉辦內部辯論,由北部某醫學中心外科教授爲「手術派」代表,而北醫一名高姓公衛學者則爲反方,認爲國內切除結節手術過於浮濫,術後病理切片報告良性率偏高,代表着「不應該、也不必要」手術比率偏高。
辯論過程精彩,但最後仍未能取得共識,以致臺灣每年肺結節切除手術數量仍高居不下。
蔡俊明保守估計,國內超過五成肺結節切除手術屬於過度診斷下的產物,這些民衆「花錢受罪、白白做了手術」,這類手術無論規模大小皆爲侵入性,可能造成呼吸功能受損、慢性胸痛等後遺症。
蔡俊明強烈建議,健保署應該嚴格把關,先從監測結果做起,要求執行手術的醫師回報「切片結果」,如果良性率偏高,就應給予提醒,不要讓肺結節切除手術成爲醫院營利項目的一部份。
據瞭解,幾家大型醫院執行肺結節切除手術數量驚人,帶來不少盈餘,蔡俊明透露,北部一家大型醫院院長在得知院內相關手術次數輸人一大截,要求醫師無須堅守原則,只要患者存有疑慮,願意開刀,就安排開刀,減輕患者心中恐慌,這也有助於醫院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