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的治療:分類和基因檢測 ,靶向藥和免疫療法
得了肺癌之後,首先得學會問關鍵問題。現在的醫療資源,是醫生太少,患者太多,所以每次醫患之間溝通時間都很短,可能是排隊幾小時,聊天幾分鐘,這對雙方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短期內這件事兒不太可能改變,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要儘量提出好的問題,避免浪費時間。經常有人問一些非常籠統的問題,比如:我爲什麼得了癌症?我到底還能活多久?我理解大家的焦慮,這很正常,但這些問題不僅難以回答,而且不管答案是什麼,其實對治療都沒有什麼幫助,所以咱們儘量少問,或者不問。那有哪些問題最值得問呢?總體來說,肺癌不是一種病,而是上百種病的組合,每一種亞型的特徵、最優的治療方式和生存率都不同。所以得了肺癌以後,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要搞清楚亞型。我覺得首先要從下面這三個問題開始:
第一,肺癌的病理分型是什麼?
第二,肺癌的分期是多少?
第三,腫瘤的基因突變和分子特徵是什麼?
這三個問題的本質,都是爲了具體知道一件事兒:自己得的到底是什麼肺癌?雖然醫生也會告訴我們,但如果我們自己能夠掌握相關知識,就能避免被騙子忽悠走彎路,還可以更高效地和醫生溝通,找到合適的方案。我們一個個來看。首先是分型,通常也叫病理分型。比如分成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你可以把它理解爲給肺癌細胞,在顯微鏡下“畫像”,這樣才能找到對付它的最好辦法。
同樣重要的還有分期,它主要說明了癌細胞是否擴散以及惡性程度。一般用早期、中期、晚期來描述。早期治癒率最高,而晚期則說明癌細胞已經轉移到了其他組織或者器官。對於晚期患者,治療目標大概率就不是治癒,而是儘量地延長高質量的生命。在現代醫學的幫助下,晚期肺癌患者長期高質量和癌共存,已經不是天方夜譚。知道了分型和分期,下一個重點就是基因突變和分子特徵,也就是所謂的分子病理。每個腫瘤的基因突變和分子特徵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像每個人的指紋一樣。通過檢測這些特徵,我們既可以更準確地判斷腫瘤的類型和來源,也可以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式。
在過去二十年,肺癌治療中最大的突破,就是靶向藥和免疫治療的橫空出世。以前的晚期肺癌幾乎沒有活過5年的,但現在很多患者都能長期和癌共存。這一突破依靠的主要就是分子分型和基因檢測技術。
靶向藥和免疫療法
首先來說靶向藥。癌細胞有一些特別的地方,比如身上有一些“特別的標記”,專業術語也叫作基因突變。這些標記是正常細胞沒有的。靶向藥就像是戴着“瞄準鏡”的導彈,專門認出這些標記,然後只攻擊有標記的癌細胞,把它們殺死或者阻止它們生長。所以,靶向藥最大的好處就是“精準打擊”,它不像傳統的化療藥那樣“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而是專門對付癌細胞,副作用也小很多。靶向藥在幾乎所有癌症類型裡都有應用,但肺癌是靶向藥用得最爲廣泛的領域。
對於肺癌患者來說,癌症細胞的基因突變也有不同類型,對應的靶向藥也完全不同,其中最多的,就是EGFR基因突變患者。EGFR基因突變,你可以把它理解爲,是細胞上的“開關”出了點小問題。本來它應該好好工作,告訴細胞該做什麼,但現在它壞了,開始瞎指揮。它可能會一直告訴細胞“快生長”,細胞就會不停地生長,越長越多,最後就可能變成腫瘤。那針對EGFR基因突變,現在已經有了一代、二代和三代靶向藥,第四代也在臨牀研究中。最開始的時候,患者用一代靶向藥能夠把腫瘤控制1年左右,然後就會出現耐藥性。爲了解決耐藥問題,藥廠後續開發出了二代和三代藥物,尤其是三代藥物,現在已經成爲這類患者最重要的選擇,大大改變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和生存期。過去兩三年,這些藥物的治療順序也發生了變化。以往,EGFR突變患者在診斷後一般會先用一代靶向藥,耐藥以後再根據情況選擇新一代靶向藥或者化療。最近的一些研究結果顯示,直接上三代靶向藥效果更好,控制腫瘤的持續時間更長,尤其對有腦轉移的患者,效果更好。
除了EGFR基因突變,還有一種基因突變,叫ALK融合突變,也值得講講。ALK你只需要知道,它是一個基因的名字,它的融合突變也會導致細胞失控生長。那爲什麼要特別講這種基因突變呢?因爲ALK融合突變被稱爲“鑽石突變”,一方面是因爲有這種突變的肺癌患者比例比較低,相對稀有,但更重要的是因爲這類患者用了ALK靶向藥以後,控制效果非常好,晚期患者的平均生存期都已經超過了七年。我認識好幾位EGFR突變和ALK突變的晚期肺癌患者,生活都完全正常,甚至還在上班。因爲EGFR靶向藥和ALK靶向藥都是口服的,他們每天在家吃藥,就和吃維生素一樣。該怎麼着怎麼着,真的是科學改變命運。
關於靶向藥療法,最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事,值得你注意,那就是所謂的“二次基因檢測”。什麼意思呢?使用靶向藥的患者,當腫瘤細胞產生耐藥性導致復發,這個時候,我們理論上需要再次對腫瘤進行基因檢測,才能決定後續的治療方式。原因在於癌細胞是在不斷變化的,耐藥以後長起來的腫瘤,很可能基因突變已經發生了變化,所以這時候就應該重新取樣來進行基因檢測,重新給它畫像。在瞭解它新的弱點之後,再決定換什麼樣的藥物。說完了靶向藥,我們來聊聊第二種新療法,肺癌的免疫療法。它的原理,就是利用我們身體裡自帶的免疫系統,去攻擊癌細胞。
其實早在一百多年前開始,現代免疫治療就已經用於癌症治療了。只不過以前的療法很粗放,針對性差,有效率也不高。但現在我們對於腫瘤和免疫系統之間關係瞭解深了很多,尤其是最近十來年,腫瘤免疫治療發生了突飛猛進的變化。新型免疫藥物,比如PD-1藥物的出現,改變了很多患者的命運,而肺癌就是受益最大的羣體之一。免疫療法分爲很多類,有的已經上市,有的還在臨牀研究,但對肺癌來說,現階段患者最需要關注的就一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這個名稱聽起來雖然很專業,但簡單來說,它的本質,就是通過藥物來激活患者本身的免疫系統,從而對抗癌症。
研究發現,即使在最晚期患者體內,也有很多抗癌的免疫細胞。只不過經過多年進化,癌細胞已經學會了免疫逃逸,讓這些細胞無從下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能夠激活免疫細胞,讓它們重新開始殺傷癌細胞。現在中國上市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已經有十來個,進口的、國產的都有,整體差異不大,很多都進了醫保,患者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就行。肺癌是免疫藥物的必爭之地,一方面是因爲患者衆多,經濟利益大,另外一方面是因爲,肺癌的免疫治療整體效果比較好,患者體驗也好。雖然有的時候大家覺得藥企、醫生和患者利益並不一致,但如果真有好的藥物,往往是三方共贏的。我們都很喜歡增強免疫力,所以很多人以爲免疫藥物沒有副作用。但是藥三分毒,免疫療法也是有副作用的,因爲免疫系統被大量激活,可能會錯誤地攻擊身體裡的其他器官。
雖然整體而言,免疫療法,還有靶向藥療法,比起化療來說副作用是小很多的,但是依然也存在。比如皮疹、甲狀腺異常等,但極少時候也會非常嚴重,甚至致命,比如肺炎、心肌炎等等,還是需要大家注意的。大家選用免疫藥或靶向藥的時候,也不要盲目,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除了整體副作用比較小以外,免疫治療還有一個巨大的優勢,就是它的療效更加持久。化療也好,靶向藥也好,對於晚期腫瘤基本會出現耐藥性,因爲腫瘤出現了新的基因突變,讓它們不再響應化療藥或靶向藥了。但免疫藥物邏輯不一樣,它激活了體內的免疫系統,而免疫系統具有非常強的多樣性和持續性,或者說叫記憶性。就像我們打了疫苗一樣,往往很多年以後,還能給我們提供保護。針對癌細胞的免疫反應也類似,一旦被激活,就有可能提供長期保護,防止體內的癌細胞復發。
正因爲這個特點,雖然免疫藥的有效率還沒有達到我們理想的狀態,但很多人都非常想試一下,因爲一旦起效,患者的受益可能就是非常長期的。也是因爲免疫治療的出現,一部分很晚期的肺癌患者,才真正出現了臨牀治癒的機會。那免疫治療應該先用還是後用呢?以前我們總喜歡把好藥留到最後用,但這個思路需要改變一下,尤其是免疫治療上。現在越來越多數據顯示,免疫治療早點用,效果更好,因爲那時候患者的免疫系統比較強,身體狀態也比較好,一旦激活能產生更好的效果。而隨着治療進行,患者的整體狀態會變差,尤其是用了放化療以後,如果再用免疫藥,可能效果就沒那麼好了。所以如果免疫藥能用的話,不用刻意留到最後。現在有一個很常見的理念,叫做“新輔助治療”。什麼意思呢?就是在手術前進行的藥物治療。以前治療癌症,大家總想着一開始先做手術,切了再說,後面再補放療或者別的藥物。但現在發現,對於很多中晚期的腫瘤,如果提前進行適度的藥物治療,化療也好,靶向藥也好,免疫藥也好,或者組合治療,如果能讓腫瘤先縮小,那後續做手術創傷會更小,患者生存期也有可能會更長。
最理想的情況就是給患者用藥後,等到手術切下來一看,喲,裡面壓根就沒有癌細胞了。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爲“病理完全緩解”,這是非常好的情況,這樣的患者往往能長期生存,甚至臨牀治癒。特別有意思的一點是,肺癌中適合靶向藥和適合免疫藥的羣體,正好是兩個幾乎不相交的羣體。不抽菸的患者往往攜帶適合靶向藥的基因突變,而抽菸的患者很少能從已有的靶向藥獲益。但免疫藥出現後,受益最大的,很多卻都是抽菸的肺癌患者。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爲吸菸給肺部細胞帶來了大量的突變,所以這些細胞看起來更加亂七八糟,也更容易被體內的免疫細胞識別。一旦用免疫藥物激活後,起效可能性也比較高,這真算是菸民們的“意外驚喜”。
不過即使這樣,我還是不遺餘力呼籲大家戒菸,因爲比起能治的肺癌,最好的肯定還是不得癌症。何況,有研究發現,抽菸人羣的治療,即使最開始起效,耐藥出現的比例也很高,畢竟突變細胞太多太雜,容易有個別壞蛋重新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