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雯·麗:以美貌驚世,以演技封神,以破碎落幕

“她有如此動人的美貌,以至於她根本不需要有如此精湛的演技;她有如此精湛的演技,以至於她根本不需要有如此動人的美貌。”

這是1939年,在第十二屆奧斯卡頒獎禮上,評委給獲得最佳女主角的費雯·麗的頒獎詞。

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卻偏偏靠才華。

在這句網絡熱語出世之前的60多年前,費雯麗就已經身體力行地證明了這一點。

但,這既是她的幸運,也是她的宿命。

她有非凡的藝術天賦,卻在愛情和家庭上遭遇了難以調和的矛盾,美貌與才華的極致結合,最終化作一把雙刃劍,既成就了她的傳奇,也撕裂了她的靈魂。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簡單回顧一下英國傳奇女演員費雯·麗,絢爛輝煌又坎坷淒涼的一生。

出世

1913年11月5日,費雯·麗出生在英屬印度大吉嶺的一個顯赫家庭,原名薇薇安·瑪麗·哈特利。

父親是一位酷愛舞臺藝術的英國駐印軍官,母親是一名業餘戲劇演員。

從小就浸潤在濃厚藝術氛圍中的費雯·麗,一直聰明可人。

她三歲登臺表演,十歲閱讀希臘神話與安徒生童話,少女時期便立志成爲“偉大的演員”。

1931年,她考入英國皇家戲劇藝術學院,儘管最初只能跑龍套,但她以近乎偏執的勤奮打磨演技,甚至通過在片場觀察昆蟲的活動軌跡,來揣摩角色的肢體語言。

輝煌

命運的轉折始於1938年。

她本去美國探班正在拍攝《呼嘯山莊》的勞倫斯·奧利弗,卻偶然間得到了試鏡《亂世佳人》女主角斯嘉麗的機會。

當她在亞特蘭大焚燒的場景中款款走近時,綠色的眼眸在火光的照映下,顯得明豔又動人,製片人塞爾茲尼克見此直接驚呼:“我終於找到了斯嘉麗!”

爲了演活這個“自私又堅韌”的南方佳人,她每天抽四支菸保持亢奮,反覆練習美國南方口音,甚至在拍攝間隙仍以斯嘉麗的語氣說話。

1939年,《亂世佳人》橫掃奧斯卡,26歲的她成爲首位獲此殊榮的英國演員。那對翡翠般的眼眸與“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的宣言,從此鐫刻影史。

波折

然而,費雯·麗的真實人生遠比銀幕更跌宕。

19歲時,她與年長13歲的律師霍爾曼結婚,卻在婚後陷入藝術理想與家庭瑣事的撕裂。

即便憑《亂世佳人》登頂事業巔峰,這段婚姻仍於1940年終結。因爲,霍爾曼只想要一個安分守己的家庭主婦,而不是耀眼的電影明星。

理念的分歧註定未來無法同行。同年,她與靈魂伴侶奧利弗結婚,兩人曾被譽爲“戲劇界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但讓費雯麗萬萬沒想到的是,奧利弗內心的冷漠自私與事業野心卻逐漸成爲她的精神枷鎖。

同在十二屆奧斯卡頒獎禮,費雯·麗因斯嘉麗一角斬獲奧斯卡影后,但奧利弗卻只獲提名未能得獎,媒體由此戲稱奧利弗是“斯嘉麗先生”。

這讓一向自傲的奧利弗內心極不平衡,他曾直言:“費雯·麗以不及我的演技獲得了更大的成功”。這種失衡心態讓費雯·麗在家庭生活中倍感壓力。

直到1948年,奧利弗因影片《哈姆雷特》獲得奧斯卡的肯定之後,費雯麗纔有勇氣將自己的奧斯卡小金人擺到桌上。

1943年,費雯麗在拍攝《凱撒與克里奧帕特拉》時流產,此後多次妊娠失敗,肺結核與躁鬱症也接踵而至,連續的打擊讓她精神極不穩定,也嚴重影響了夫妻感情。

對此,奧利弗只有冷冰冰的一句話:“她像一件精美的瓷器,卻佈滿裂痕”。

執着

儘管接二連三受到打擊,費雯麗卻從來沒有放棄對藝術和表演的追求。甚至,這些充滿波折的經歷,反而爲她的表演撐起了更爲充沛的情感基礎。

1951年,已經38歲的她在《慾望號街車》中飾演身處社會底層,備受壓迫和折磨而精神崩潰的布蘭奇。

儘管容顏已見老去,但費雯麗的演技卻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幾乎與角色同頻共振。

導演伊利亞·卡贊盛讚她的表演:“她將靈魂撕成碎片獻給了角色。”

這個角色爲她帶來了第二座奧斯卡影后獎盃。

一邊是事業的巨大成功,一邊是身體的每況愈下。也許上帝給予了她驚人的美貌和非凡的才華,就吝嗇於賜予她家庭的幸福了。

拍攝完《慾望號街車》,費雯麗陷入了精神分裂與臆症的泥潭,她也最終決定在1960年與奧利弗離婚。

1967年7月7日,費雯麗因肺結核孤獨離世,年僅53歲。

她的人生令無數人唏噓,彷彿一場古希臘悲劇:以美貌驚豔衆生,以演技征服時代,卻因極致的敏感與執着自我焚燬。

緣起

爲什麼我今天會來介紹費雯麗?這其實是我一直以來的願望。

上個世紀80年代,年少的我第一次在大衆電影裡看到《魂斷藍橋》劇照裡的費雯麗,就驚爲天人:這個世界怎麼有長得如此美麗的女人?

80年代追星沒有音頻沒有視頻,甚至連海報都沒有。

我想多看兩眼費雯麗,就只有一趟趟地往爸爸學校的圖書館裡跑。

未成年的我,沒有資格辦理借書證,所以只能反覆在圖書館的大衆電影雜誌上,目睹美人的芳容。

當然,那個時候的我,並不知道這位讓人魂牽夢縈的美人,早已香消玉殞多年。

我更不知道的是,那張讓我一眼萬年的《魂斷藍橋》,其實只是費雯麗的璀璨作品中毫不起眼的一部。

總結

這個世界,可能再難有一位女演員,能像費雯麗這樣,有如此驚爲天人的美貌與才華。

費雯·麗留下的,不僅是12部電影和兩座奧斯卡獎盃,更是一種藝術家的純粹。

她擁有天然的美貌,卻從不困擾在臉蛋裡;《亂世佳人》讓她一舉成名,她卻拒絕重複“斯嘉麗”式的角色;雖然家庭屢遭不幸,但她卻始終敢於挑戰複雜人性。

從《漢密爾頓夫人》的英倫玫瑰到《愚人船》中的遲暮名媛,從《凱撒與克里奧佩特拉》裡的埃及豔后到《安娜·卡列尼娜》裡的貴族婦人。

一部電影。一個角色。一種人生。

1999年,美國電影學會評選“百年最偉大女演員”,她位列第16名。

“從油畫中走出的女神”,這是對她最恰如其分的評價。

我們今天爲什麼要懷念費雯麗?

因爲真正的美人從不畏懼凋零。真正的演員,也永遠具備生命力。

演員的終極價值不在於皮相或流量,而在於以“靈魂共振”的方式詮釋人性深度。

費雯麗不僅僅是一位美麗的偉大的演員,更是一種精神符號。

她以血肉祛魅的創作方式,爲身處快餐社會、數字時代的我們,提供了對抗異化的精神座標——

在數據崇拜的狂歡中,唯有穿透表象的精神勘探,才能鑿穿虛擬繭房,重建真實的人性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