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門診遍地開花,背後有這些挑戰……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肥胖醫療困境何在?

撰文丨李詩媛

2025年,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記者會上,國家衛健委主任雷海潮宣佈持續推進“體重管理年”三年行動,呼籲全社會共同參與體重管理。一時間,“國家喊你減肥”這一話題迅速登上各大平臺熱搜。

與此同時,一家縣域醫院的幾位醫生卻陷入了苦惱:“我們上學時,學校沒有專業的肥胖課程,現在工作中,科室裡也沒有學習肥胖出身的專業醫生,建設體重管理專科門診,該怎麼開始呢?”

其實這樣的提問並不是個例,談及國家的號召,一些基層醫生也表示:住院醫師規培未進行相關學科的培訓,現階段只能讓醫院中參與體重管理的相關科室,如內分泌科、普通外科、營養科的醫生“跨界”轉型,臨牀陷入“全科泛化干預、專科執行失範”的困局。

事實上,我國肥胖醫療體系建設面對的挑戰不止於此......

聚焦肥胖醫療體系的現實困境

多科室診療視角差異下的肥胖患者治療困局

目前,我國關於肥胖的防控管理方案尚不完善,缺乏同質化的規範治療方案。當肥胖患者走進醫院,往往並不是因爲體重本身,而是出現了體重過高導致的健康問題纔來就診。如果在心內科就診,醫生可能建議控制血壓、骨科就診醫生會提醒保護關節、內分泌科就診可能建議藥物治療、外科就診可能推薦手術治療……各科室雖能給出針對性方案,但其診療視角和干預手段各不相同,甚至出現方案矛盾的情況,使患者在選擇治療方案時陷入困惑與兩難境地。

肥胖規範化治療執行的現實障礙

面對這樣的困境,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權威專家撰寫了《肥胖症診療指南(2024版)》,並於2024年10月正式發佈,但如何將指南與臨牀實踐緊密銜接,肥胖作爲慢性疾病在規範化管理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尤其體現在部分措施執行起來缺乏標準化[1]:

在肥胖的防治實踐中,仍存在認知偏差與管理缺陷。公衆對肥胖的成因、分型及風險分層缺乏科學認知。真正需要專業診療的肥胖症患者,往往未能全面認識自身的肥胖相關併發症,導致在減重過程中易陷入“急於求成”的誤區。一些人選擇在不具備醫療資質的減重機構就診,或盲目使用所謂的“網紅”減肥產品,不僅徒耗精力與金錢,更可能因此延誤基礎疾病的及時識別與規範治療。在此背景下,如何以科學、規範的方式推動體重管理觀念的普及,幫助公衆正確理解肥胖的醫學屬性,提升醫療界乃至全社會對肥胖問題的關注度,顯得尤爲關鍵。讓真正有診療需求的肥胖症患者能夠走進具備醫療資質的專業機構,接受系統、個體化的治療,是當前肥胖防治工作的核心目標之一;

在干預措施層面,生活方式管理必不可少,但是由於專業營養師資源有限,同時受限於飲食習慣的個體差異,形成可推廣的標準化方案亟待解決;

藥物治療需要在進行綜合評估的基礎上予以應用,但各個醫療機構是否能夠充分把握藥物使用的適應證、禁忌證以及對治療效果進行監測,實際存在着很大的差異,因此對治療措施的實施情況進行有效的質量控制勢在必行;

減重手術目前被認爲是重度肥胖患者實現良好體重控制的有效手段,但由於公衆的認知等原因,其實際接受度仍較低,且同樣存在需要進行質量監管,避免應用不足或者過度應用的情況。

肥胖規範治療的資源可及性

肥胖症作爲一種全球流行性疾病,其患病人數已超過10億[2], 由肥胖症及其相關疾病所帶來的疾病負擔日趨嚴重。如何通過倡導體重管理提升醫學界及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並以此爲契機,不斷優化建立新的肥胖防控診療體系和社會支持政策至關重要。相信隨着各政府部門及醫療機構對體重管理的高度關注,醫療資源分配將不斷改善提高,真正有診療需求的肥胖症患者診治中的醫療資源公平性和可及性將日益改善,從而營造出有利於肥胖防治的更包容、更科學的社會氛圍。

基層肥胖診療能力與專業人才建設待協同

在中國的肥胖醫療體系中,肥胖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滯後是普遍存在的結構性短板。隨着肥胖人羣規模的持續攀升,現有醫護人員針對肥胖問題的診療培訓機制的不完善性正逐漸顯現——這種專業能力斷層在基層醫療場景中表現得更爲突出,也可能對肥胖早期干預與預防,以及規範化診療的臨牀實踐形成持續性制約。

肥胖就診後長期管理方案亟待解決

目前臨牀上對於肥胖患者的長期管理方案仍存在一些未解決的問題,例如,肥胖的長期隨訪管理在醫療體系中缺乏明確的標準和規範,多學科合作如何順暢的開展,並使患者獲益最大化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雖然部分地區提出了“院內診療+院外管理”的模式,但在實際操作中,如何利用新技術實現遠程監測、評估和管理,以及如何確保患者在院外能夠持續獲得專業指導,仍面臨挑戰。這些問題相互交織,導致肥胖管理現仍停留在“短期干預”層面,難以形成從預防到併發症管控的全病程管理閉環。

探索肥胖醫療體系的優化路徑

面對我國肥胖醫療體系的現實困境,探索具有適配性的肥胖醫療體系優化路徑成爲破解公共衛生挑戰的重要課題。

肥胖醫學同質化診療、專科教育,雙路徑探索

針對肥胖尚未被完全納入疾病管理體系,許多肥胖患者在就醫時往往面臨科室分散、治療方案不一致的問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減重與代謝外科張鵬教授指出:“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同質化的治療體系,讓患者無論到哪家醫院看哪位專業醫生,都能獲得一致的治療方案,而不是同一個病人看不同醫生或者不同醫院,會獲得不同的治療方案,造成患者的困擾。”同時他還強調了應在醫學院教育、住院醫師培訓中納入肥胖醫學的專科培訓內容。

肥胖個體化干預與智能技術輔助決策發展

肥胖患者往往合併多種不同的相關併發症,肥胖治療的個體化和精準化也尤爲重要。針對這一問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羅櫻櫻教授提到,肥胖的治療需要從多個層面入手,包括生活方式干預、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等。她指出:“未來,肥胖的治療將更加註重個體化和精準化,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我們可以更好地預測患者治療後的情況,爲他們提供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隨着科技的不斷髮展,AI技術的應用爲減重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張鵬教授分享了他們醫院的多學科診療模式:“我們通過整合不同科室的門診,設置專科護士進行分診,實現了患者的一站式管理。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診療效率,還改善了患者的就醫體驗。”

心身代謝整合干預,跨學科複合型人才培養

肥胖的病因不僅僅是單一的身體因素,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心身醫學科楊磊教授指出:“肥胖的病因、治療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都與心理因素緊密相連。精神心理科中不乏有肥胖高風險者,如抑鬱症患者,或因服用藥物導致體重增加者。在多學科協作模式下,打破學科壁壘、相互借鑑是必然趨勢。未來,或許可以培養一種‘減重醫生’,他們既精通代謝與營養知識,又能判斷患者適合何種干預方式,如生活方式干預、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還會減重心理干預技術,成爲醫學領域的多面手。”

肥胖問題的解決不僅需要醫療領域的努力,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從個人的飲食選擇到社會的公共政策,從醫療環境的優化到心理健康的關注,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正如本次世界肥胖日的主題“改變系統,更健康的生活”所倡導的,我們需要從系統層面入手,改變那些推動肥胖的環境和行爲模式。

小結

未來,肥胖作爲慢性疾病的一種,將逐漸被視爲與高血壓、糖尿病等同等重要,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隨着人們對肥胖的認知不斷深化,針對這一疾病的診療體系也將不斷完善。肥胖的治療將更加註重個體化和精準化,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我們可以更好地預測肥胖患者治療後的情況,爲他們提供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同時,多學科協作模式的不斷完善,也將爲肥胖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治療支持。肥胖並非不可戰勝,未來,期待醫療機構和社會各界能夠攜手共進,共同推動肥胖防控工作的深入開展和取得更好的成效。

參考文獻:

[1]Zeng Q, Li N, Pan X-F, Chen L, Pan A. Clinical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of obesity in China.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2021;9(6):393-405. doi:10.1016/S2213-8587(21)00047-4

[2]GBD 2021 Adult BMI Collaborators.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prevalence of adult overweight and obesity, 1990-2021, with forecasts to 2050: a forecasting study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 Lancet. 2025 Mar 8;405(10481):813-838. doi: 10.1016/S0140-6736(25)00355-1. Epub 2025 Mar 3. PMID: 40049186; PMCID: PMC11920007.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爲決策依據時另行覈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