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不是病,得上卻要命
在日常生活中,“肥胖”這個詞是不需要解釋的。胖子的大致體徵是差不多的,那就是腰圍或者臀圍對身高的比例較高。但是,比例要高到多少纔算是真正的胖子呢?其實在科學上,或者是醫藥學上,要準確定義肥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也許會說,肥胖就是肥胖,幹嗎非要準確定義呢?
好!我們先把這個問題放在一邊,先來討論另一個相關的話題:肥胖到底是不是病?如果大家都認爲肥胖是一種病,那麼準確定義肥胖症就很有必要了,是不是?在所有的表觀肥胖的人羣裡,也就是大家一眼看上去都會認爲是個“胖子”的人羣中,有很少數是病理性的肥胖,英文叫“pathologically obese”。這些人的肥胖是由一些特殊的生理性病變引起的,是真的有病。但是,絕大多數的肥胖不是,至少在一開始不是因爲生理性病變,而是因爲攝入的能量與消耗不平衡。通俗地講,就是吃的比消耗的多。這樣一來,身體就會把多餘的能量先儲存起來,以便在飢餓的時候拿出來補充。
所有的哺乳類動物,儲存能量的方式都是一樣的,有兩種主要的物質,一種是糖原(glycogen),另一種就是脂肪(fat)。糖原是一種葡萄糖的聚合物,是動物澱粉的類似物。它在肝臟裡高度集中,在骨骼肌中也大量存在。而脂肪則是一類被稱爲“甘油三酯”的化學物質,由甘油和各種脂肪酸縮合而成,與糖或糖原相比,脂肪所含的碳和氫元素的比例較高,而含氧的比例較低,所以單位重量所含的能量比較高,差不多是碳水化合物的2倍,是更爲有效的儲能物質。但是,用脂肪儲存能量也有缺點,那就是能量的釋放速度比較慢,等到飢餓了再來調用是來不及的。這就是爲什麼胖子雖然比瘦子更耐飢餓,但他們在脂肪耗盡之前也是會餓死的。所以,身體還需要一種能快速釋放的儲能物質。反應快的聽衆應該已經猜到了,那就是前面提到的糖原。雖然糖原單位重量所含的熱量不如脂肪,但是它可以和給身體直接提供能量的葡萄糖分子進行快速轉換,以解燃眉之急。
這樣一來,我們進食之後多餘的熱量就被先轉化爲糖原作爲臨時存儲,如果身體沒有更多的需求,就會慢慢地轉化爲脂肪作爲長期的能量儲存。脂肪組織是絕大多數脊椎動物特有的構造。如果我們長期處於攝取的能量高於消耗的能量,那我們身體裡的脂肪組織就會越積越多,胖子就這樣長成了。很多人也許會質疑說:這不就是吃多了嗎?這也能算病嗎?那我們接着往下討論。
有一句俗語你一定聽說過,叫“千金難買老來瘦”。這是先輩們長期生活經驗的總結,認爲清瘦的老者一般都更爲健康和長壽。有沒有更爲科學的研究呢?當然是有的,這就是所謂的“跟蹤研究”。研究人員對有肥胖體徵的人羣進行長時間的觀察和記錄比較,用以確認肥胖對健康和壽命的影響。
既然“跟蹤研究”是一項科學實驗,那麼它就必須具備幾個條件。首先,爲保證實驗的可重複性,我們必須對肥胖下一個可以測量的統一的定義,這樣不同實驗的數據纔有可比性。否則我的跟蹤對象可能比你的跟蹤對象更胖些,那就沒有可比性了,對不對?你看,科學家要定義肥胖,並不是多此一舉,而是爲了更好地研究肥胖。
好,那我們現在就回過頭去,再討論肥胖的定義。
開頭我們說了,胖子的體徵是差不多的,他們的腰圍或者臀圍對身高的比例較高。既然如此,我們能不能就用“腰圍或者臀圍對身高的比例”來定義肥胖呢?當然是可以的,而且早期的研究人員也已經用過了。科學家們還嘗試了不少其他測量肥胖的方法,但不外乎是與體重或者腰臀圍正相關,與身高反向相關。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和比較之後,在1972年,這個領域的科學家們達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用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來描述肥胖,這裡的體重以千克爲單位,而身高則是以米爲單位。這就是目前醫藥學界用來定量描述肥胖的方法,被稱爲“體重指數(BMI)”,它的計量單位是每平方米千克。有了這個定義之後,我們就可以通過測量身高和體重來計算每個人的“體重指數”了。
爲什麼科學家會選這樣一個並不是十分直截了當的體重指數,BMI,來定義肥胖呢?雖然用BMI來定義肥胖並不十分理想,還有精準化的空間,但它的實用價值是不可否認的,因爲BMI在相當程度上反映出了身體的健康狀況。下面,我來說幾個很典型的與BMI相關的健康問題。
先來看2型糖尿病。多項跟蹤研究的結果顯示,體重指數BMI與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之間存在很強的正相關性。這意味着隨着BMI的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也會增加。當BMI超過25時,10年內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將會是正常BMI人羣的2倍以上,而當BMI超過30時,10年內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將達到正常BMI人羣的5倍左右,而且80%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BMI,都超過了30。除了2型糖尿病之外,在BMI超過30的人羣中,膽結石的發病率是正常人羣的3倍,高血壓的發病率是2.5倍,心臟病的發病率是1.7倍,結腸癌的發病率是1.5倍,等等。由此可見,BMI雖然並不完美,但還是能在相當程度上反映出身體的健康狀況。說了這麼些與BMI正相關的健康風險,你也許會問:有沒有反向相關的呢?當然也有,那就是壽命:肥胖人羣的預期壽命隨BMI增加而下降,在不同的年齡段,肥胖人羣的死亡風險竟然比正常人羣高出33%至179%!因爲上述原因,BMI超過30的人羣所消耗的醫療資源,比BMI小於25的人羣高出了近60%。也就是說,不管我們是不是把肥胖算作一種病,全社會的公共醫療資源已經有相當一部分用在了肥胖人羣的身上,這是不能忽視的。
從醫療資源管理與合理分配的角度去考量的話:如果我們不把肥胖算作一種病,那麼我們必須將醫療費用,用於這些肥胖人羣的其他相關疾病上;如果我們把肥胖定義爲一種病,那麼我們要將醫療資源用於減肥,但是我們就能節省諸多由肥胖引起疾病的治療費用。所以根據大數據統計的結果,將醫療資源用於減肥是合理的。你看,這就是疾病的社會屬性。中國政府把2025年定義爲“體重管理年”也是這個道理。如果有更多的人能有效管理自己和家人的體重,那麼中國醫療資源的分配將得到有效改善。
根據我國《肥胖症診療指南(2024年版)》,BMI超過24但低於28,爲超重,達到或超過28爲肥胖症。爲啥是28,而不是27或者29呢?這也是很有講究的,也牽涉到醫療資源的分配以及醫療費用的支付,同樣也是大數據統計的結果,今天在這裡我就不展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