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佔中業島 蔣中正下令暫不挑戰

海軍陸戰隊遺留在太平島上的精神標語。(黃子明攝)

此次國際仲裁庭的決議令國人羣情激憤,就連總統蔡英文也派遣了拉法葉級巡防艦迪化號開往南海宣示太平島主權。只是提到對南沙羣島的經營,至少到1971年以前,除了控制第一大島太平島外,中華民國還控制着第二大島中業島。如同以護航驅逐艦太平號命名的太平島一樣,中業島同樣是以中華民國海軍戰車登陸艦中業號命名。那麼,臺灣究竟是如何丟失中業島控制權的呢?

目前國內大多數的資料,都指出菲律賓是利用颱風來襲,國軍移防之際搶佔了中業島。不過這個說法卻引起了許多歷史研究者的疑問,那就是如果國軍爲了躲颱風,可以把中業島給丟了,爲什麼同時可以守得住太平島?假若國軍是因爲要躲颱風而撤離中業島,那爲什麼菲律賓人能夠不懼風雨捷足先登?颱風離開之後,何以國軍沒有從菲律賓人手中奪回中業島。

對於菲律賓佔據中業島一事,當年的中華民國政府似乎也沒有以強烈的外交手段向國際社會據理力爭。關於這個尷尬問題,其實可以從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出版的《陸戰薪傳》一書中找到答案。原來,國軍並不是因爲颱風而放棄中業島的。恰恰相反的是,當年主動放棄中業島的不是別人,就是蔣中正領導下的中華民國政府。

根據《陸戰薪傳》的介紹,當菲律賓人於1971年7月29日登陸中業島的時候,中華民國海軍的中肅號戰車登陸艦,在太湖號與太康號驅逐艦護航下,載運一支陸戰隊加強連在南海執行訓練任務。海軍支隊長郝德雲上校,本來已經下令驅逐艦以主砲攻擊,打算一個小時內殲滅入侵的菲律賓軍隊。只是在開砲的前一刻,郝德雲接獲了來自臺北的命令,要求他不得挑戰菲律賓人的行動。

於是,中華民國海軍與陸戰隊官兵只能眼睜睜看着中業島爲菲律賓人所佔據。那麼,時任總統的蔣中正與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又是爲什麼下達這樣「喪權辱國」的命令呢?回顧1971年的國際局勢,也不難理解中華民國做出如此艱難決定的原因。因爲當時除了有菲律賓入侵南海中業島外,東海釣魚臺列嶼的行政管轄權也已經隨着沖繩一起被移交給了日本。

然而同一時期,中華民國卻也在外交場合上不斷遭受中共的挑戰。不僅包括法國與加拿大在內的重要盟邦宣佈與臺灣斷交,並且與大陸建交,就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裡的席位,也都因爲大量親共的亞洲、拉丁美洲與非洲國家的加入而出現了不保的趨勢。中華民國政府從長遠的角度衡量利弊,認爲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固然重要,但是政權的生存卻是當務之急。

從蔣中正與蔣經國父子的立場出發,無論是釣魚臺列嶼還是南沙羣島,都能夠在政府完成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任務後爲中華民國所收復。如果中華民國失去了聯合國席位與友邦的外交承認,卻可能遭遇到立即的生死存亡。假若中華民國都不存在了,又如何去代表中國在未來收復失土?兩害相權取其輕,中華民國政府做出了重外交輕主權的抉擇。

想要鞏固聯合國的席位,乃至於在軍事上與中共繼續對抗,臺北就不可能在東海與南海問題上做出有違美國利益的事情來。所以,面對海內外華人風起雲涌的保釣運動,中華民國政府採取的是分化與壓制的立場。許多在海外的臺灣留學生,因爲無法理解政府的苦衷,最後將認同與寄託轉向了崛起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爲了保釣運動中的「左派人士」。

凡是選擇倒向中共的保釣人士,護照都會被中華民國政府吊銷,並列入黑名單管制,一直要等到90年代李登輝上臺後才能回到臺灣。如果中華民國政府連距離臺灣僅108公里的釣魚臺列嶼都採取如此消極的態度,那麼對於離臺灣更遠的中業島,也不可能有更積極的措施。所幸中國人對菲律賓人並沒有如對日本人那般的仇恨,因此中業島獲得的關注遠遠無法與釣魚臺相提並論。

當然,無論政府當年的考量有多麼合理,從民族主義的角度來看,對國土淪喪一事不聞不問就是一種失職。因此,所謂蔣中正在「九一八事變」期間下令東北軍不抵抗的謠言,雖然已經有不少學者還給了他清白,但是就他「不挑戰」菲律賓人而丟失中業島的爭論,可能才因爲國際仲裁院於7月12日做出的裁決而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