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祖涵/陳偉殷,臺灣高雄鄉下的孩子

左肩棘上肌肌腱全層撕裂、肱二頭肌肌腱病變、肩胛下肌肌腱部分撕裂、前下關節囊撕裂、肱骨對肩關節韌帶撕脫…二○二二年七月,剛過三十七歲生日沒幾天的陳偉殷進了手術房,主治醫生尼爾.艾爾崔克是業界權威,幾乎所有職棒名將(包括後來的大谷翔平)都是由他親自操刀,從肩關節後側置入關節鏡後,才發現情況比預估嚴重。

雖然術前做了核磁共振檢查,可是有些軟組織或韌帶損傷,只有實際經過關節鏡操作時,才能更仔細確定位置與嚴重程度。艾爾崔克醫生接下來花了幾個小時,刮除全層斷裂的肌腱、重新鑿制骨槽,放置人工纖維縫線,電熱清理後盂脣,擴大肩峰空間。基本上來說,是用手術材料跟剩下堪用的部分,做出一個新的肩膀。

職業運動員從肩膀傷勢復原很困難,陳偉殷決定開刀之前就知道。在阪神隊最後幾個月,他連每天睡覺都會被肩膀痛醒。不過疼痛不是動刀原因,而是想再投球的執着,「就算只有百分之十的機會,我也要嘗試;就算結果是失敗,對未來經歷相同情況的選手,這也會是可以用的參考」—像他這種把海賊王倒背如流的人,常常會在無意間就說出像魯夫那樣,讓人覺得驚奇感動的話。

開刀完之後是漫長的復健,剛開始連手都舉不起來,幾個月後可以傳接球,測速槍卻只停在青少棒選手的數字。他在波拉斯加州基地與西雅圖私人訓練機構往返,整段過程日復一日,過了一年多才終於找到跟新肩膀相處之道。去年球季在中南美洲與獨立聯盟邀約之間,他選擇加盟紐約長島鴨,希望找回比賽感覺。五月他投出超過阪神時期的球速,四縫線抵抗地心引力的直球,讓打者只能擊打下緣的感覺也回來了。

可是時代終究有終點,儘管有更多冬季聯盟球隊提出合約,陳偉殷決定把棒球生涯終戰留給臺灣。他離開長島鴨,安排了一系列自體血小板血漿療程,注射前先把時間算好,如果十二強或是資格賽需要他,就可以重新開機,再讓身體接受最後一次挑戰,可惜緣分沒有讓事情發生。

我常想到老教頭戴夫.華勒斯幾年前的這段話:「我很幸運在生涯裡遇到三個亞洲國家最好的投手,日本的野茂英雄、韓國的朴贊浩,還有臺灣的陳偉殷。」能共享這個世代難得的美好回憶,何嘗不也是球迷的幸運?

我會記得他那順暢華麗的投球英姿,還有二十年職業生涯不停追逐新夢想的努力。這些年來,有些時候他忙於比賽,或單純需要代筆,我們都會幫忙寫出他想說的話。可是這次退休感言的每一句,都是陳選手自己跟陳太太琢磨出來的結果。

「謝謝你,棒球,讓一個來自臺灣高雄鄉下的孩子,有機會站上世界舞臺,實現夢想」,他寫着,「再見了,我的投手丘」。

再見了,我們的陳偉殷年代。(作者爲運動文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