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仲有多慘?全聯會:37%業者打算或確定轉業

房市示意圖/記者遊智文攝影

房市景氣卻愈來愈冷,以收取買賣交易服務費爲主的房仲業苦不堪言。房仲全聯會調查,今年上半年與去年同期相較,多達23%業者業績衰退6成以上,其中逾一成衰退8成,已有37%業者打算或決定轉業。

全聯會指出,管制政策與經營環境的劣勢若未改善,將嚴重威脅全臺十餘萬房仲業從業人員的基本生計。

房仲全聯會7月針對「房仲業者經營現況調查」進行網路民調,結果顯示今年上半年與去年同期相較,業績衰退40%-60%佔21%,衰退60%-80%佔11%,衰退80%以上佔12%;業績成長約佔8.3%。

另外約有24%非連鎖品牌房仲業者,業績衰退80%以上。

31.8%房仲業受訪者可能轉業,5.4%確定轉業,19%未決定。非連鎖品牌業者則有41%可能轉業,6%確定轉業。

至於轉業選擇,前三名分別爲餐飲業、旅遊業及外送快遞業。

房仲全聯會理事長王瑞祺表示,在央行第七波信用管制及美國關稅的雙重打擊之下,全臺房屋買賣交易量大減,根據內政統計月報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與去年同期相較減少26.,創下2018年以來同期新低。

他表示,近年房仲會員店數大增,截至2025年6月底止,全臺會員家數達7,940家,近2年就增加了470家,大幅稀釋整體平均交易件數,現今又遇上交易量大減,粥少僧多狀況下,房仲業從業人員陷入困境。

王瑞祺說,在這波變化中,他十分關注非連鎖品牌業者的動態,這些業者約佔整體會員50%,多數屬於深耕當地的資深在地業者,對區域業界生態平衡極爲重要。非連鎖品牌業者原本的人力物力有限,景氣變動下的壓力相對較大,業者平均年齡也較高,因此表達對收店或轉業的比例較高。

王瑞祺表示,美國關稅協議給臺灣經濟帶來很高的不確定性,各產業都嚴陣以待,請政府正視房仲產業生存危機,畢竟十餘萬房仲從業人員背後的十餘萬家庭生計,政府順應民意將信用管制適度放寬,讓買賣交易量回到常軌。

房仲業受訪者可能轉業的狀況。資料來源/房仲全聯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