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解放軍奪島 日本開發射程800公里的潛射陸攻飛彈

2023年日本與澳洲的「護身軍刀」演習,試射12式反艦飛彈。(圖/澳洲皇家海軍)

面對解放軍海軍日益增強的登陸作戰能力,日本決心提升遠程陸攻,甚至跨島嶼打擊的能力,其中反艦/巡弋飛彈是重中之重,持續提升巡弋飛彈的射程,以及部署的彈性。不久前,日本防衛省宣佈12式反艦飛彈的潛射版本開發合約,交由三菱重工(MHI)研製。合約規定,這將是一種由潛艦發射陸攻打擊飛彈,射程至少有800公里。

日本防衛省在聲明中表示,這些合約是「加強防區外防禦能力,以便在早期階段,遠距離攔截並消滅入侵日本的部隊。」

白皮書稱,「日本需要應對來自威脅區以外地區入侵日本(包括偏遠島嶼)的艦艇和登陸部隊的能力。….需要可以從高度隱密的潛艦上發射的打擊飛彈。」

戰區網站(The Warznoe)表示,早在 2021 年,就有報導稱日本正在規劃將潛艇艦隊納入遠程打擊的手段之一,當時的報導推測,飛彈射程應超過 620 英里(約800公里),並將於 2020 年代後半期投入使用。

雖然飛彈的類型甚至名稱都尚不清楚,但先前的報告表明,「以現役的12 型反艦飛彈爲基礎」。這是一種亞音速反艦飛彈,其第一個版本已在日本陸上自衛隊 (JGSDF) 服役,射程約爲200公里,並且是三菱重工的產品。

前面提到,潛射飛彈的合約授予三菱重工,這也旁證了它將是12 型飛彈的衍生產品。

潛射飛彈有2種發射器,一種是專門的垂直髮射系統(VLS),另一種是由魚雷發射管發射。 由於日本海自的潛艦部隊沒有VLS系統,所以新的潛射飛彈應該是採用魚雷發射管發射。

目前,日本海自潛艦配備的有「魚叉」潛射反艦飛彈,同樣是以魚雷管飛彈。然而,它們的射程比規畫中的新武器短得多,而且不具備對陸攻擊能力。

另外,三菱重工12型反艦飛彈的直徑僅350公釐,與「魚叉」相若,如果要改進爲遠程陸攻巡弋飛彈,必須將其整體加大,包括彈體加粗,長度加長,換裝推力更大的渦扇引擎,甚至要改進燃料配方,使燃燒效率更高,飛行距離更長。

至於彈體直徑的上限,應是魚雷管的直徑。海自的蒼龍級、大鯨級潛艦安裝的直徑533公釐重型魚雷發射管,這一尺寸已足夠大,以此設計遠射程巡弋飛彈不成問題。

目前的12型飛彈射程約200公里,經過全尺寸放大與增加引擎推力以後,射射應可提升至800公里,之後也可望提升至1500公里。即使是首款型號,其射程也已滿足潛射飛彈的要求。

所有的這些發展,反映的是中國大陸水面艦艇艦隊迅速壯大所帶來的威脅。解放軍海軍在日本週邊海域,以及南海、東海的活動持續增加。其中,東海的島嶼爭端正是釣魚臺列島的歸屬問題。近年來,解放軍海軍航空母艦艦隊會特別往該地區巡航。